□彭友茂
我有一位同事说话很幽默。有一次,说起矛盾的普遍性时,他不袭用教科书上“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那类释义去表述,而是用他特殊的自家语言简化为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矛和盾”。
比照他的说法,婆媳关系也属于矛和盾:婆媳关系历来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如果处理得好,全家幸福,其乐融融。如果处理不好,除了吵架生气,还可能造成感情危机。所以,从城市到农村,不管家庭富裕与否,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百家姓》里的任何一家,凡有婆媳者,都十分注意婆媳关系的处理。
从我所观察、了解到的情况看,眼下家庭婆媳关系的类型,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状:婆媳关系处理得很融洽,像亲娘俩那样互相关心、体贴的,少;婆媳关系合不来,互相猜忌、斗心眼,彼此信不过,不时生点摩擦甚至吵架的,也少。占压倒多数的,能做到求同存异,“和平共处”,起码不把相互间的矛盾、分歧、摩擦“家丑外扬”,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面上过得去”。
母女间,有血缘关系,矛盾、分歧,尚且少不了;婆媳间,没有血缘关系,矛盾呀分歧呀,更难免发生。有矛盾有分歧容易起摩擦,这就需要婆媳间换位思维:一事当前,当婆婆的,不妨扪心自问,事情假如放在闺女身上,自己会怎样想怎么处理?同理,做儿媳的,不妨端出良心,事情若放在自己的妈妈身上,自己会怎样想怎么处理?这样的话,谁都不拿对方当“外人”,事大事小,就都不难解决。
这种哲学意义上的“换位思维”毕竟属于理论,而理论总是灰色的。要想处理、解决好婆媳关系,最实在最有效最靠谱的办法是,双方平时多为对方办好事,办实事,办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好事、实事有大有小,但目的只有一个,让媳妇觉得婆婆像“亲娘似的”疼自己,婆婆觉得媳妇像“自己闺女一样”孝顺自己,彼此之间“没二味”。如若比起娘来,媳妇对婆婆能高看一眼;比起对女儿来,婆婆待媳妇能高看一眼,虽有点“矫枉过正”,那样效果则会更好。我认识一个老太,今年60多岁。一次,她告诉同她一块晨练的老姊妹:她成家多年的闺女和早已分灶吃饭多年的儿媳妇,工作单位离她都很近,上班又都很忙,所以有时中午都要到她家吃饭。遇上一顿饭,闺女比儿媳妇先到,她就让闺女热冰箱里的剩菜吃,待儿媳妇之后赶到时吃新炒的。她这样做,儿媳妇知道后,大为感动,从此走到哪里把婆婆夸到哪里,也更加孝顺婆婆,不仅逢年过节给婆婆买新衣服新鞋袜,平时也常常把婆婆喜欢吃的蔬菜和食品买回家。这并非提倡婆婆要刻意照顾好儿媳妇,但作为婆婆,对闺女、儿媳二者关系的处理上做到无私心,不偏心,“一碗水端平”,还是容易做到的。
日本有句谚语:“姑娘个个好,坏老婆哪里来?”以此类推:个个像亲娘,恶婆婆哪里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