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学院

培育多学科交融的法学文化

同济大学法学院的发展之路

本文字数:1983

  □法治报记者  徐慧

2020年7月21日,同济大学宣布蒋惠岭教授任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这位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国家法官学院副院长的“学者型法官”对法学教育具有深切感受,他的就任将让同济大学法学院走上怎样的发展之路?蒋惠岭说,“回顾同济法学院走过的历程,环顾兄弟院校的发展轨迹,我们所面临的最迫切任务是:加强法律学科的基础建设,尽快把底盘打牢;遵循法律教学科研规律,打好‘培养卓越法治人才’这张牌;寻求同济法学院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培育同济法学文化。”

源自1945年的教育理念

同济大学法学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4年,原是青岛德华大学法政科的9名同学随相关教师一并转来同济大学直至毕业。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45年9月13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当月)指令具有深厚对德交流传统的同济大学增设法学院,“积极培植法律人才”。当时,法学院课程及一切设施参照德国法律教育制度。学院教学,仿照德国模式,加设专题练习班及讨论班,使学生对于法学主要课程有切实研讨机会,训练养成法律头脑。非同济附中学生或非以德文考入法学院者,先入新生院补习德文一年。

同济大学法学院虽仅开办4年(因全国性院系调整,同济大学法学院1949年9月整体迁入复旦大学),而学风醇厚,特色鲜明。正科第一届(亦为同济大学解放前唯一一届文科毕业生)学生52名,38名毕业,毕业率73.1%,应是同期罕见。因特殊历史环境,所培养的学生枝分叶散,其中从事法律职业者,著名的有李国机律师、夏斗寅教授等。

1994年同济大学恢复法律系并于当年招收法学专业本科生。1998年起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合作在该校中德学院成立经济法系;2003年学校成立知识产权学院。2009年同济大学整合各院系资源,恢复法学院建制。

恢复法学教育20多年来,同济大学法学院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是国家首批“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上海市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最近又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积极推动“法学+”交叉学科建设

经过长期的传承与创新,同济法学学科在注重传统法学主干学科和基础学科均衡发展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学校的学科生态系统,共同构建“基础科学-工程技术-政策法律”相互协同的学科闭环,并以此为科学和社会问题提供系统性整体解决方案。同济法学学科依托学校理工科优势和对德合作优势,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优势领域,重点围绕“德国法与欧洲法研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法治化”“知识产权与科技法”三大领域培育特色。

多年来,学院积极推动“法学+”交叉学科建设,与学校优势的理工医等学科交叉融合,开展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例如,2014年法学院与土木工程学院联合设立“工程(土木)-法学复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与交通、汽车、环境等学院联合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在自动驾驶汽车法律问题、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法治保障、人工智能的法律与伦理、大数据与GIS(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安全与犯罪防控中的应用等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知识产权一直是同济法科的特色学科之一,至今已承担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6年底,上海市政府依托同济大学成立了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 IPO)联合培养知识产权法硕士,学校也设立了知识产权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培养交叉学科国际一流人才。

注重法律实践性教学

法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科学,同济大学法学院的法学教育也非常重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等为代表的法学学科竞赛,就是一直被同济积极采用的法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方式。

近些年,同济法学院组队参加过上海市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国际红十字人道法英文模拟法庭辩论赛等多项省市乃至国际级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曾获全国季军、上海市冠军和亚军等成绩,体现出同济法学学子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风貌。

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创新项目,也是法学院加强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法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关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领域,结合同济的学科优势,选取的题目主要集中在:生物安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自动驾驶、互联网金融、个人信息保护等,通过项目研究,一方面促进学生关注新时代国家发展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兴趣。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济法学院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奉“同舟共济”之校训,怀“继往开来,同济天下”之抱负,承“立时代潮头,育法治英才,发思想先声”之使命,坚持职业化的办学理念,汇聚雄厚的师资力量,打造坚实的研究平台,培育先进的学院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在“四分之三世纪再出发”,积极推进“新法科”建设,努力打造具有同济特色的一流法学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学院 B07 培育多学科交融的法学文化 2021-03-31 2 2021年03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