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死亡教育最大的教育意义,不仅在于让青少年好好爱惜自己的生命,更在于让青少年懂得,安全感并不来自于“糟糕的事永远不发生”,而是我们相信糟糕的事就算发生,我们也能应对。由此可以帮助青少年正确地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认识到人生的本质,真正“有意义”地过好自己的生活。(4月2日北京晚报)
近期,各大高校开设的“死亡教育课”“生命教育课”引起广泛关注。目前包括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广州大学在内的约20多所高校开设了死亡教育相关课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视死亡、敬畏生命。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社会上年轻人自杀事件经常发生,我们对尊重生命相关教育有一定欠缺,建议从中小学生开始开展死亡教育,让人们学会尊重生命、尊重死亡。白岩松在评论时也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山东大学“死亡教育课”已开课14年,课程主讲老师、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系副教授王云岭接受采访时仍说,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未来应面向全社会,覆盖小学、中学到大学全过程。
死亡教育最大的教育意义,不仅在于让青少年明白活着的人能够珍惜自己的人生,好好爱惜自己的生命,更在于让青少年懂得,安全感并不来自于“糟糕的事永远不发生”,而是即使糟糕的事就算发生,我们也能应对。你有没有想过它,并不会改变它未来出现的概率,而你有没有做好准备,却足以影响你当下的生活。由此可以帮助青少年正确地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认识到人生的本质,真正“有意义”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和回避性教育一样,如果我们回避对青少年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青少年已经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孩子们通过不正当、不合理的渠道和途径在潜意识里获得的“死亡教育”,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所以,生命教育不应缺少“死亡课程”,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
既然大家都是向死而生,我们不妨大大方方地介绍给孩子们,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价值:生命不仅属于自己,也属于父母、家庭和社会。引导他们爱护身体和生命,学会保护自己,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只有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才能拥有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