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同
我在央视音乐频道里,知道了一个叫“新曌”的乐团,又知道一位歌手叫格格。CBA赛场上有位球员叫左朕年。我还熟悉一位基层干部,他的名中有个“胤”字。这般举例,读者恐怕已经明白鄙人的“用意”了。
天下皆知,曌是武则天称帝前专为自己造的字,意指日月凌空,普照大地,显尽天子气派。朕字从秦始皇起,就成了皇帝自称的专用字。胤字呢?宋太祖赵匡胤和清世宗胤禛的名字里都有这个字,也差不多属天子专用了。至于格格,那是清代皇族女儿的称谓,均是金枝玉叶,其地位和身份草民只能望尘莫及。
在古代,臣民的名字若与皇帝的名字“撞车”,那必须无条件改名。秦末汉初有个名士叫蒯彻,乃韩信“闹革命”时身边的首席谋士,后来《史记》和《汉书》都将他写成蒯通。何哉?因为司马迁时代的皇帝叫刘彻,与汉武帝同名那是大不敬,即使前朝人也得改名。何止于人名,刘秀称帝后秀才就不能称秀才了,而改称茂才。河北境内的恒山,在汉文帝和宋真宗时代均改名常山,为什么?避讳呀,因为两个皇帝一个叫刘恒,一个叫赵恒。皇权社会官民谁敢取名“朕”?除非活得不耐烦了。
今天,这些封建专制时代的东西都被埋葬了,人们可依自己的意愿自由取名,包括朕、曌、格格这些字都可为我所用,真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过,人们应该清楚,起名权利虽小,但却来之不易,没有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前辈推翻帝制,后人怎会这般“乘凉”。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取这样的名字呢?或许有人的猜测是:想蹭皇家的荣耀,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自我拔高。——这些我都不大赞成,且觉得还有“度君子之腹”的嫌疑,我的态度很明确:赞扬。辛亥革命赶跑皇帝后,这个禁区虽然不存在了,但由于封建遗存等多方面的影响,人们起名时还是会尽量避开帝名。而他们这样做,体现出的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敢于冲破世俗和传统的束缚;是一种“我行我素”的独立意识,“法无禁止即可为”;是一种人人平等的现代公民理念,皇帝早就没有了,那些把人分成几等的封建糟粕早就该扫入历史垃圾堆了。由此又昭示人们,胆子再大一点,思想再解放一点,视野再宽阔一点;让观念与时代同步,与最先进的文明同步。这是这个起名的延伸意义和价值吧。
不过,话又说回来,赞扬他们并不是贬损别人,只要是正常的起名都应尊重。启功大师是皇室后裔,雍正九世孙,但他执意既不姓“爱新觉罗”,也不姓“金”,而是姓“启”,此中所显示出的人格和境界,仅仅尊重是不够的,还应敬重。有位球星叫丁彦雨航,有位女歌手叫戴韩安妮,香港前立法会主席叫范徐丽泰,四川广元市商务局有位90后女公务员叫豹女狼,这些名字有的出于创新,有的是传统文化的“结晶”,有的可能出于一种特殊的考虑,但都与众不同,同样应该尊重。普通老百姓起的普通名字,包括那些土得掉渣的名字,比如孬蛋、狗妞等等,也应尊重,因为它也是一种文化,再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
最后再说一句。起名虽不是经国济世的大事,但也蕴藏着一个大道理:千篇一律不好。六十多年前各地一窝蜂地叫“反帝路” “反修路”什么的,至少很单调、无个性吧,如今差不多都 “灰飞烟灭”了。百花齐放才会使这个世界万紫千红,云蒸霞蔚,美不胜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