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郑成功

本文字数:843

  □王力

1644年,甲申之变,清军在击溃大顺势力后急速南下,迅速击垮大明仅存的半壁江山,神州陆沉似乎只在旦夕之间,就连郑成功的父亲都已投靠了清军,而郑成功在一封书信中奋笔疾书,“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作为大明的臣子,他除了一个隆武帝赐姓的头衔,他没有任何可赖以为用的权势,又陷入忠孝难两全的境地,他的坚持无异于以卵击石。但郑成功却始终矢志不渝,他向苦难开炮,动心忍性,因此曾益其所不能。

战场上,郑成功屡战屡败,于是在他退回根据地之后,不再急于求成以卵击石。

他冷静分析局势,总结清军战法,找出双方优劣以长击短。他还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支全铁甲军,专门应对清军骑兵,甚至还发明了原始手榴弹  “国姓瓶”,即在瓷瓶中装入火药和引信,由力士随身携带投入战场最激烈处。为了争取时间休养生息,他和清朝虚与委蛇。等到喘息机会后,重新出战的郑成功迅速成为一颗耀眼新星。

1651年起,在相继取得一系列小战役胜利后,终于在江东桥大战一举击溃清闽越总督,取得了出兵以来极为辉煌的大胜。

以应对危机办法的灵活变通来说,郑成功的思路无疑是明末时期最为丰富的。从初起之时天下无人看好,只九十余人相随,到最后带甲十余万,屡次大败清军,甚至北伐至南京城下,南明东南柱石,又怎不令后人敬仰。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这句话在郑成功身上完全可以适用。正是在最危难的境地中,沸腾的赤子之血激荡着冰冷的剑锋,正是在最艰险的时刻,国子监一书生奔驰在英雄辈出的八闽大地。即便其略失圆满的功业与未竟的志向令无数学者与后人扼腕不止,但闽越之地的山川河流、歌谣古迹全都记得他对着奔腾而来的顺天大势发出声震旷古的猛虎一啸。

接受失败,但不能甘于失败,从失败中找寻经验这好像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知易行难,不要麻木,不要忘记,更不要放弃,苦难都将会是暂时的,盼自己也谨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郑成功 2021-04-19 2 2021年04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