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律师服务

野生鸟类买卖“触网”

律师:发现违法行为可举报

本文字数:1494

资料图片

  编者按:

每有引人关注的社会事件、法律问题发生,律师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给出提示、提供服务。我们为读者采集律师对这些身边事的法律解析,让您不用出家门就可享受“律师服务”。

据新华社报道,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记者近期在网上调研发现,一些人组建微信群和QQ群,以鸟宠交流、饲料、救助等为名,行野生鸟类买卖之实,甚至不惜掏挖鸟窝贩卖雏鸟,行为极其猖獗。

以交流为名买卖

“高端鸟宠交流群”  “画眉鸟驯养交流群”  “黄藤鸟交流群”“红嘴山鸦交流群”……在微信和QQ上,这样的群组极为常见。经中间人介绍,记者加入其中多个群组。

这些群组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群组里聊天非常活跃,卖家发照片和视频展示各种小鸟,和买家讨价还价,商量快递方式。“黑八哥雏鸟,喜欢的私信,包邮包活。”  “有朋友要红嘴山鸦吗?”除了这样的卖家广告,还有一些买家提出需求。

为了防止被人举报或留下证据,一般买卖双方都会加好友私聊,即使要在群里询问价格,也不用多少钱的说法,而是“多少米”。这些野生鸟类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一些买家会根据鸟的品相讨价还价,一些群组的管理者还会做买卖双方的担保人。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这些被买卖的野生鸟,有些是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些是“三有动物”  (列入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今年2月初,画眉、鹩哥等已经从“三有动物”升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记者暗访发现,随着各地打击力度加大,一些群组里经常有群友发出信息“某某被抓了,大家小心点”的提示。有的群组干脆改名为“鸟类救助群”,以救助的名义逃避打击,在群里买卖时一般用“有谁愿意救助某某鸟”的暗语,如果有买家中意,就会加对方的微信或者QQ私聊。

运输中常死亡

记者在暗访中发现,除了平常大家比较常见的成鸟,一些人把黑手伸向了雏鸟,而去掏鸟窝是最简单最方便获取雏鸟的方式。

记者在一些群组里发现,很多卖家除了发送已经捕获的各类雏鸟的照片、视频,还会发出自己在野外掏鸟窝的视频,并以此炫耀。

一些掏鸟窝的人会在群组里分享自己所谓的“经验”。一直在关注野生鸟类保护的志愿者张丹(化名)告诉记者,有些掏鸟窝“高手”,一天就能找到十几个鸟窝,他们很清楚自己想抓的小鸟喜欢什么环境以及在哪种树上筑巢产卵,一找一个准。

张丹告诉记者,不管是雏鸟还是成鸟,在快递或者托运的过程中极易造成死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卖家会强调“包活”,如果死了还得重新发货。

记者发现,线下捕、线上卖,已经成为野生鸟买卖的新特点。除了爬树、爬墙掏鸟窝,使用捕鸟网、鸟药、各种捕猎套子等依然是很常见的捕鸟方式,在群组里常有人出售捕鸟工具。

线上交易应加强监管

与线下交易相比,通过网络交易更具有隐蔽性,打击难度更大。张丹曾举报多个群组和个人涉嫌违法买卖野生鸟类,但大多数没有什么作用。“偶尔举报有效果,封掉一个群,会有更多群冒出来。”

《野生动物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出售、购买、利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湖北环源律师事务所律师曾祥斌说,野生动物无论处于什么样的保护级别,都不应当被伤害和被人类捕捉。伤害有直接的肉体和生命的伤害,也有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无家可归、无枝可栖、无处可去、无食可觅。

曾祥斌表示,买卖野生鸟类的群体点多面广,加上现在网络发达,交易隐蔽,执法机关力量有限。要让违法者获得应有处罚,还需要有更多的人见义勇为,看到类似行为积极举报。

曾祥斌还提到,我国一些地方还存在“玩鸟”  “斗鸟”等落后习俗,都以伤害鸟类为代价,推动移风易俗也属必要。(陈尚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律师服务 B06 野生鸟类买卖“触网” 2021-05-31 2 2021年05月3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