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让纪律规矩姓“铁”

本文字数:1243

  □唐剑锋

在江西省井冈山茨坪镇荆竹山上,有一块长3米、宽2米的花岗岩,顶端有裂纹,据说是雷击造成的,因此人称“雷打石”。但它又是一块不普通的石头,它见证了一段历史,见证了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军纪的诞生。

1927年10月24日,工农革命军战士在荆竹山下整装列队,向井冈山中心进发。正值秋收季节,战士随手挖老乡家红薯吃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严明纪律,毛泽东站在“雷打石”上,提出了三条规矩:  “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三条规矩,后来发展成家喻户晓的“三大纪律”。惟有“加强纪律性”,才能保证革命成功。

“雷打的石头,铁打的纪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原馆长肖邮华说,  “毛泽东上山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定规矩抓纪律。”毛泽东深知严明群众纪律对军队建设的重要性,领导秋收起义时,他要求部队官兵对待人民群众说话要和气,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骂人。当时部队成分复杂,从旧军队过来参加革命的官兵存在军阀作风,农军中相当一部分人小农意识严重,文盲占绝大多数,要把这样一支队伍改造成人民军队,毛泽东创造性地从日常行为入手,言语通俗,道理简单,易懂易行。部队上山后严守“三大纪律”,很快在井冈山站稳脚跟。

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占领遂川县城后,派人下乡领导贫苦农民打土豪。执行任务过程中,战士严格遵守纪律规矩,展现出新军队和旧军队截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此后,毛泽东在遂川县李家坪召开大会,宣布“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战士们将纪律刷在墙上、写在包袱布上,行军时包袱布背在身后,宿营的时候就把它挂在墙上,走到哪里宣传到哪里,走到哪里执行到哪里。铁的纪律锻造出铁一般的革命队伍,才能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成功粉碎敌人军事“会剿”和经济封锁。

后来,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内容不断补充完善,丰富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人民军队的钢铁纪律,成为全体党员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成功之本,成为深受人民信任与爱戴的理由。铁的纪律,铁的执行,使革命主张深得人心,也让真理更加璀璨。有了铁的执行,铁的纪律规矩才能姓“铁”,才能取得“革命无不胜”的成功;实践证明,定规矩、抓纪律,我们才能把队伍打造成铁的支部、铁的集体,才能让意志像铁一样。

铁的执行,就是执行中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偷工减料,不下不为例,不优亲厚友,不出现特权,不虎头蛇尾,不前热后冷,不前紧后松。纪律规矩面前,执行才是硬道理。严格执行,才能加强党性修养,才能坚定理想信仰,才能严守党纪红线;只有这时,这支队伍才能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境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怕的是,有纪律规矩不执行,不严格执行,不认真执行,领导不带头执行,比没有规矩更可怕。

学习党史教育,目的之一就是强调用铁的执行,使铁的纪律规矩落地生根,使党的优良作风落实到底,坚定群众“跟党走”的决心。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让纪律规矩姓“铁” 2021-07-20 2 2021年07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