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教育部网站7月21日发布《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3946号(教育类362号)提案答复的函》。《答复函》中指出,“您反映的我国违法犯罪低龄化的现象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将加大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教材,增强系统性和针对性;依托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建立教材资源库,支持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法治教育教学质量水平。”(7月22日澎湃新闻)
法律对未成年人是保护的,法律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也是宽容的。但宽容不等于纵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向,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警惕。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犯罪低龄化、行为成人化、性犯罪比例上升等,成为当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新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警示我们:现行的学校法治教育严重缺失,特别是性教育与少年儿童性早熟的现状已经脱节,相对滞后。而在发案率较高的农村,法治教育和性教育,甚至是空白。学校和家长已经到了不得不正视现实的时候。性教育和法治教育应充分渗透到幼儿的基础教育中来。
换言之,违法犯罪低龄化,倒逼法治教育常态化。首先,教育、司法部门应加大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教材,增强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时,依托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建立教材资源库,支持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特别是,加强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法治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此外,对于留守儿童以及游离在社会上的未成年人,呼吁有关部门或民间建立一个专门的帮教机构,管理监督并辅助他们健康成长。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正确引导是关键。首先,要净化未成年人生活、学习环境,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严厉打击各种有害未成年人健康的暴力、淫秽书刊、光碟,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其次,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以身作则,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带动孩子努力求知识的进取心,关心孩子的成长、困惑和心理变化。再次,正确引导成长中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对其进行适时的性教育,通过文体活动、探索发明等多种形式,将青少年的精力引导到学习、生活中。总之,全社会应行动起来,让未成年人远离罪恶。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