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情系乡愁

本文字数:1347

  □朱林兴

拙书《晚拾旧忆》,最近已由团结出版出版,收入近几年写的文章九十篇。顾名思义,内容是晚年对往事回忆,主要是写乡愁,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耕生活。此书颇受读者欢迎。

我是学经济学的,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研究。这本书是散文集。这似乎与一个经济学者的身份不相称。知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曾经开玩笑地问我:“你退休后为啥不继续研究经济学,而去写散文,和作家抢饭碗呢?”我是这样想的。退休意味着从人生的一个门出来,进入到人生的另一个门。角色不同了,任务和目标也不同了。我很欣赏明朝李冬阳说的一句话:“明知老去无多日,且向闲中过几年。”在退休前的那个门里,主要任务是工作,主要特征是忙,目标是业绩最大化。而在退休后的那个门里,主要任务是休息,主要特征是闲,目标是闲中求乐。这就须找有兴趣的事干,寻乐可以不拘一格,也不必对接在职时工作。再说,世界万事万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写作题材多的是,谁都可以用不同方式去表述,它绝不是某些人的专利。即使同一事物,各人以及不同角度所表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人生暮年,休心养身为第一要务。我把老年生活定格于,以文求乐趣,写写小文章,练练毛笔字,赏人生百味,赛过活神仙,何乐而不为!

有些朋友不理解我写乡愁。我有一篇小文《童年放牛记》,发表后广为转载,题目被媒体改为《从牛背上走下来的教授》。一位朋友劝我说:“以后不要再写这类文章,有损教授身价。”我一笑了之。

我之所以要写乡愁这类文章,是因为一方面与我出生有关。我出生于世代农家,我的少儿时代是在农耕社会中度过的,割草放牛,捉鱼摸蟹,种菜浇粪,锄地植棉,凡农活几乎都干过。当年这些事对我人生之路,如何“为人做事”产生了深刻影响,许多好习惯就是从那时起形成的;另一方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是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它正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由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向高度计划经济转型。生产力落后,农村生活很艰苦。沧桑巨变。当年人工插秧,看牛水车,拷浜,鸡屎育苗等今已尘封,年轻人有些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当年的小江小河,荒草野地,而今却建上了繁华的城市,高楼林立,满目锦绣。作为农家子弟有义务、有责任,用文学方式反映当年的生产生活特点。这样,既可以促使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又可以丰富当今文学艺术,为年轻人了解、认识当时社会提供重要窗口,加深理解今天丰裕物质文明是如何发展来的。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乡愁文章写得如此生动有趣?

我不是文学家,我不能从文学理论高度上讲出多少道道。但是,我深知,文艺作品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我只能直观地回答:因为我有丰富的切身经历,因为我是用心写的。这可以用九个字概括:深情忆,精心雕,用心悟。“深情忆”,就是以浓厚的感情,通过回忆,全面、真实地还原当时环境、情景和心景。乡情难忘,是因为故土埋葬着祖宗的骨殖,更是因为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家乡的水。当然,时间久了,难免会有疏漏遗忘。我就采取过电影方式一幕一幕地回忆,请同龄人、亲人帮助回忆;“精心雕”,就是要像工匠一样,以粒米刻百字的精神,对描写对象的枝节末梢,反复揣摩,精雕细刻,力求真实传神,栩栩如生;所谓“用心悟”,就是要以小见大,见物又见人,从中揭示人生哲理和智慧。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 情系乡愁 2021-08-03 2 2021年08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