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成为会员,再各种升级,消费者原以为可以因此享受到各种便利,却不想反而变成了“杀熟”的目标。本期“权威曝光”讲述的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对“杀熟”行为频频亮剑的情况下,一些商家为了攫取利益,依然置消费者于不顾,通过大数据肆意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杀熟”一词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别扭,这与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完全相悖,也因此更让人防不胜防。作为“熟客”,在正常思维下,应该更容易获得便利和折扣。在传统商业范畴中,有回头客才是商家能以长久生存的保障。而“杀熟”的出现,则颠覆了这一原则,利用他人的信任去算计,姑且不论法律法规是否不容,单单在道义上就落了下乘。
可现实中,不少互联网商家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算法分析寻找对价格不敏感的熟客,然后举起“屠刀”痛宰一番。这无疑是一种杀鸡取卵的行为,一旦被消费者识破,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卸载软件,远离这样的商家。
我国出台过不少法律法规约束“大数据杀熟”,但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商家隐蔽性很强,举证难、认定难,另一方面则是相应的执法治理和公益诉讼相对脱节,无法利用法律法规对不良商家予以严惩。违法成本低,最终导致一些商家有恃无恐,消费者的利益也因此难以受到相应的保护。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