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俊
苏州自古以来是江南名城,苏州桥梁众多,许多街名、巷名、桥名内涵丰富,异彩纷呈,它不仅渗透着苏州的历史精粹,还反映了其中的监狱文化。
苏州阊门附近有条南浩街,这里不仅是弹词名作《王蜻蜓》的主人公故居遗址所在地,更是《红楼梦》开篇之处讲到的葫芦庙的所在地。这条著名的历史老街背靠苏州护城河,历史上曾建有6个码头,现在仅剩下一个。码头上还建有一座石刻的四柱三门石牌楼,牌楼上联为“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栖,驰誉五湖四海”。下联公开登报征集。由于该联中不但嵌入一两三四五个数字,而且还涉及到苏州地名,历史和文化等知识难度较大,就回报3万奖金在海内外公开征集下联。虽然来稿众多,但无人按要求对出,目前报酬已升至15万。牌楼下的码头就是有名的万人码头,但原称“犯人码头”。原来明清时期江苏臬政司官署衙门(俗称臬台)设在苏州,江苏全省的刑事案件中的大案、要案,上诉案件都要押解到苏州过堂复审。再加上,清代苏州又是江苏省的省城,苏州府、吴县、元和县、长洲县一府三县同处一城, (仅在中国极为少见),同此而来,清代苏州城内监狱也非常多,有江苏按察司监、苏州府监、吴县监狱、元和县监狱、长洲县监狱等,各监狱之间犯人的押解相对较多,所以这个码头就是江苏各地通过水路押解犯人到苏州的专用码头,故称作犯人码头。后来交通工具发展了,广修道路,各地由陆路押解犯人到苏州,日久天长,这个犯人码头逐渐停止使用,改为商用码头及民用码头。市民和船民认为“犯人”不吉利,为了辟邪趋吉,许多人呼吁要改换名称。由于几百年来一直称作犯人码头,大家已非常熟悉了,所以也有人担心如果再换成其他名称又不利于客运和货运,极易带来新的麻烦。后来有一位聪明人就想出了好办法,把“犯人码头”改为“万人码头”,这两个词前后含义大相径庭,但在吴方言区域内读音完全相同,贬义词成了褒义词。万人码头又寓意着客人众金,万人之众,财源茂盛,通达三江。名称就一直延用至今,如今该码头仍在发挥着功能,成为苏州旅游的专用码头,设有多条线路,供大家作苏州水上观光。
有一年国庆长假期间,我也作过一次亲身体验。苏州南北干道人民路(解放前称护龙街)与干将路(以前分别称干将坊、铁瓶巷等)相交处有一座桥,称作“乐桥”。乐者、快乐、欢乐之意也。乐桥下有河道,上是马路、交通十分方便。明清时期,乐桥乐西两侧还有东市场,西市场,周围汇聚成商贸市井,有丝行、鱼行、果行、米行、荐行、谷市、茶馆、酒楼等。但是最初“乐桥”书写为“戮桥”, “戮”者杀戮之意也。中国古代,犯人被行刑杀头的刑场,又称“法场”,大多设于城市的中心地带或商业热闹区,甚至还组织百姓观看行刑现场,以便起到震慑的作用。
司前街出名,究其原因实质是与监狱有关。原来该处较长时间内一直是苏州的监狱和看守所的所在地。最早是江苏按察司监和苏州府监。这里最早有两排共9间监狱,每间关押人犯20人,拥挤不堪。辛亥革命后按察司监废止,民国期间,此地分别是江苏第三监狱分监和江苏省高等检察厅看守所(1927年改称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的所在地。整个建筑呈米字形,监所沿着长长的走廊一字排开,楼上是看守的房间。从看守房间地板的网格上,可以监看到每个房间。1936年沈钧儒等七君子案发生后,史良女士就关押于此(沈钧儒等六人关押于吴县横街看守所)。不久宋庆龄等发动爱国入狱行动,曾赴苏州自请入狱,并且到看守所看望史良。从此,这个关押过史良的监房便被称为七君子监。1949年4月苏州解放以后,司前街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为苏州市公安局看守所,苏州人的口头语中常有“某某人关在司前街” “某某人从司前街放出来”等说法。所以,在苏州的市民中,司前街就成了监狱(看守所)的代名词,这好比在上海市民中“提篮桥”、南京市民中的“老虎桥”、杭州市民中的“小车桥”成了监狱的代名词,是同一道理。目前司前街监狱(看守所)经修复,成为苏州警察博物馆及禁毒馆,向市民开放。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