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本官糊涂”与郢书燕说

本文字数:1392

  齐世明

清剧兴,  “本官”多。在霸屏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中,有清一代官员在面对同僚、下属或老百姓的对话里,都无一例外地自称“本官”如何如何,如:县官下乡视察,会说“本官这次来……”;知府听了(下级)汇报,会说“这事本官知道了……”说者似洋洋得意,听者则频频称是。

其实,此“是”颇不是,因为清朝的官员绝对不会自称“本官”。在清代衙门中确有“本官”一称,但那是地方州县等衙门中的吏役在谈及本衙门长官时使用的称呼,正如现在的机关干部在说“我们处长”  “我们主任”那样,是一种他称,而不是自称。如清朝百姓告状来到衙门口,当差的会说:本县正有要事,没时间,回去吧。

清皇朝从入关以来,对于官制和官场仪式、礼数(仪注)一直十分严格,各级官员的自称、互称绝不容许弄错,甚至“胡搞一气”。

当然,清朝官员也有自称,如知县对僚属或百姓必称“本县”,知府自称“本府”,依此类推:道台自称“本道”,臬台或藩台自称“本司”。各省巡抚因都挂着中央某部的侍郎、副都御史等衔,因此,自称是“本部院”。

这些官场礼仪规定,每一个当官的都十分娴熟,若此礼仪都不明白,还怎么混?下属或百姓瞎乱叫,也等于是自找麻烦,  “上眼药”。而当时的老百姓对于官场的称呼也是掌握精准的。可叹如今一些影视编导,却稀里糊涂,整得观众也“本官糊涂”啦。

由“本官糊涂”话说当代,笔者倒是隐约听到了“异曲同工”,那便是落马官员总要垂泪而泣曰:  “我不懂法”  “我好糊涂啊”……

由“本官糊涂”又会油然想到当下“鲁鱼亥豕”  “郢书燕说”一类的误众之辞、误众之事。

鲁鱼亥豕:词性成语。是说“鲁”和“鱼”、  “亥”和“豕”篆文形似,极容易引起误写错读。晋葛洪《抱朴子·遐览》载:“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后以“鲁鱼亥豕”泛指书籍传写刊印中的文字错误。《红楼梦》第120回也有应用:“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

由“本官糊涂”,又可引出韩非子讲的一段故事: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给燕国的宰相写信。晚上照明的蜡烛不亮,于是对拿烛台的侍从说:  “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阴差阳错在信上写上了“举烛”二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宰见信十分高兴,说:  “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举荐贤能并任用他们。”遂向燕王禀告了任贤的道理,燕王十分高兴,国家因此大治。

燕国是得到很好的治理,但这不是信原来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是类似这样的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此文成就了“郢书燕说”这一成语,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文中燕国宰相读信时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作者讽刺当时学者托古改制,虽然提出了种种有道理的主张,但与历史本来事实大相径庭。

韩非子借此批评“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可谓言之凿凿。是否振聋发聩了呢?从“本官糊涂”到“郢书燕说”,可清晰的画出一条轨迹:古往今来,以其昏昏,曲解原意,而无甚解,则牵强附会,谬莫大焉。不能不察也!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 “本官糊涂”与郢书燕说 2021-08-16 2 2021年08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