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静波
今天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和平的环境,也认同了法治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但如果回到一百多年前,这一切或许还不可想象。当时,有那么多的战争、贫困,有那么多的封闭、蒙昧。是我们的前辈先贤,在励精图治、浴血奋战中,不断谋求改变、找寻出路。
王人博教授的《中国的近代性》,将我们拉回到1840年至1919年间,去体会当时的困惑、焦虑和抉择。“中国在这滴着血的近代性中丢掉的不仅是自己的领土和主权,而且还丧失了命名自己的权利。”
全书主要分为“受损的传统世界”“西方的诱惑”“求生之道”“革命”“五四思想”等五个主要篇章,讲述了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面对西方列强的炮火,该如何看待传统、该如何去改变、又该改变成什么模样。
面对坚船利炮,无法阻挡;面对国破家亡,无计可施。当时的觉醒者,能够想到的就是找寻尽快改变现状的出路。可不论怀有何等的睿智与远见,找寻出路时必然带着自身的文化“前见”,这势必导致过程中会自带传统,无法抛却具体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何况,现实是如此的凌厉和残酷:战争的失利、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列强的虎视眈眈、国际社会的微弱话语权、经济发展的乏力、百姓的贫困和冷漠……
所有的一切,令身处当时的觉醒者能想到的,就是通过这般学习、改变,来尽快扭转局面。
上述所想,也未必站得住脚,但确实是阅读给自己带来更广视角、更深理解的同时,伴生的一种“反思”。贾雷德·戴蒙德教授在《剧变》一书中讲过,一个国家在面对危机时的表现和最终的结果,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选择性地作出变革”“借鉴他国应对危机的经验”等,仅仅是过程中的变量之一。
书中的文章,不时让人体会到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那个“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前辈先贤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经验、斗争甚至是生命,摸索着前行。同时,也能感受到王人博老师对于那段历史,对于那些人、那些事,有着自己的关切和思考。
即便一幕幕已历经百年,再回头看,还是能让这片土地上的读书人,感同身受,无法置身事外。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