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
接听完一通叙旧的电话,大脑中竟跑起马来,随之跑出一句成语“前车之鉴”。那是比喻把前人的失败教训当作鉴戒。《荀子·成相》提及: “前车已覆,后未知更,何觉时?” 《汉书·贾谊传》中也有“前车覆,后车诫”一说。
这句成语涉及前人的教训,历史的教训。老实讲,别说是记取什么前人的教训、历史的教训了,就今人而言,其自身的教训,大都是遗忘大于记取,遗忘多于记取,更遑论前人之教训。
于是乎,一次次的听信谎言,一次次的服从威逼利诱,一次次的上当受骗,一次次的疏于防范……结局自然是一次次的挫败,一次次的吃亏,一次次的倒霉。更有甚者,小有成绩便忘乎所以,焉有不撞南墙之理?
正是由于自古以来的种种“翻车者”并未记取教训,才会从中衍生出重蹈覆辙、故态复萌、旧病复发、穿新鞋走老路、好了疮疤忘了疼……等一连串的成语和俗语来。
当然,不只是中国人“忘性大”。这种不记取教训与好了疮疤忘了疼的痼疾,并非中国所特有,外国也同样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黑格尔曾就人性中的“健忘症”作过犀利的针砭: “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这个“人类”,自然是指全人类,自然涵盖了世界上各个国家。
然而,我们绝不可因他国也有不记取教训的弊病存在而原宥自己,而心安理得,从而依旧不好好吸取教训。曾经的苦楚,曾经的失败,曾经的教训,切莫遗忘呵。否则,委实是辜负了“吃一堑,长一智”这六个字。
不消说,能够记取教训的人,也还是有的,但终究为数不多。毕竟,有些教训是理应记取,必须记取,也是不难记取的。即使是冲着尼采“只有不断引起疼痛的东西,才不会忘记”这句大实话,也该记取点什么了。
近百余年,对中国人来讲, “不断引起疼痛的东西”还少吗?!其中的教训,我们究竟记取了没有,记取了多少?
我们对得起一系列经受过的切肤的疼痛么?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