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华
“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今天依然是无数人记得唱得这首简洁明快而铿锵有力的民歌。但我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能准确地说出歌名及其词作者?
以这首“处女作” 《听话要听党的话》驰名歌坛的王森,今天传来这位鲐背老人病逝的消息,让人闻之不禁悲痛,尤有深思。
《听话要听党的话》这首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全国。这首作品,最初是在纪念聂耳逝世25周年、冼星海逝世15周年的全国业余歌曲创作比赛中摘冠,脱颖而出,唱响神州。几十年来,它不因岁月淘洗而褪色,不囿于地域或时空,不仅为国内大型群众歌咏所青睐,并且在港澳台、新加坡、马来西亚乃至日本的华人及侨胞中屡屡引吭。用今天的网络关键词形容,又何啻“刷屏”?
当年灵感迸发的王森,写出初稿时的短短四句歌词,末句是“做人要做英雄汉”。稿子屡投屡退。年轻气盛的王森并不沮丧,而是一头扎入火热的车间生活,从朝夕相处的老工人身上采掘“树有根、水有源”的翻身感、幸福感、光荣感和自豪感,感同身受,能近取譬。终于将不押韵的“英雄汉”落到了掷地有声的“听话要听党的话”。这一改,并非“神来”,恰是“点睛”,押的是一首歌的音韵,升华的是天下人的心迹。
名列“上海歌谣三王”之一的王森,有人称他词作家,有人称他是老诗人,而我更喜欢“民歌手”这个最早、最贴切、最朴实也最接地气的称誉。事实也是如此,从1958年他创作的“找厂长”在《劳动报》上发表立即被《红旗》杂志转载,又被选入巴老主编的《上海1959年民歌选》;从他创作的民歌“师傅革新着了迷”被“越剧十姐妹”之一、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陆锦花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教唱,美妙的歌声“飞入寻常百姓家”,直至晚年的他,发表在《歌曲》上的那四句感情深挚、朗朗上口的肺腑心声: “改革走进岁月里,小康走进生活里,和谐走进社区里,党心走进民心里。”王森始终就是一名时代的歌者,迄今他写下的逾千首诗词,他为《难忘的战斗》 《海之恋》 《燕归来》等20多部影视片配写的主题歌或插曲,无不渗透着他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无不倾注着他对身边同为普普通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满腔大爱。他被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首届德艺双馨工作者,当之无愧。
今天,动辄追求时尚精致、讲究奢华洋气的“高质量”舞台上,哪怕是上台领个奖,炫目耀眼的或许是奖杯的“含金量”,还有谁在意一面情真无价的锦旗、一条语重心长的绶带、一朵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鲜红夺目的大红花?
因为王森写的大多是讴歌时代、颂扬英雄、贴近民生的思想性、政治性较强的主题严肃的作品,虽然不少被选入音乐教材、灌成唱片,或作为推荐歌曲进入大中小学、部队、农村、厂矿和社区,当然没有流行歌曲那样火爆,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过于“正统”的“名不如歌”的人。而在我看来,王森老人之能成就为这样一个“名不如歌”的“正统”者,比起那些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大红大紫的同辈同道,比起那些不乏有“成就”的词作家、诗界“翘楚”、流行乐坛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大咖”,至少在我心目中,更显其信仰至上,堂堂正正,俯仰之间,岂已陈迹?!
斗转星移,光阴倏忽。 “从未”声里,警钟长鸣。 “戴花要戴大红花”,这首脍炙人口的民歌之所以能成功面世,正是其押韵押在了听党的“话”。熟悉亲切的歌词,悦耳刚劲的旋律,依然回响在耳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到底,王森只是那个时代的历史浪潮之中小得不能再小的“涓滴”。一辈子听党话的王森老人,已成故人。几多物不是人亦非,几多蔡中郎身后事,我始终坚信,总有一种情怀、一种浩然之气,永远教人深省,令人肃然起敬。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