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锡高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不加以解决,听之任之,往小处讲,就会造成当事人心烦意乱、神情沮丧;往大处讲,就会不利于团结,影响社会和谐。
很多矛盾原本完全可以避免,或者化干戈为玉帛,但为啥很多情况下却“摆不平”“搞不定”呢?就是因为面对矛盾时,有些人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感受。
比如车上车下。开车的都知道,过横道线的时候,要礼让行人。这本来是开车人最起码的礼仪,也是交通安全的基本保障,但因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起步晚,特别是汽车进入家庭更晚,有关行车礼仪知者不多,礼让行人的规矩没有得到切实落实,一些汽车在横道线上照样开得“野豁豁”。好在经过交通法的普及、志愿者的宣传以及交警的严查,礼让行人开始蔚然成风。
车上的规矩有了,可遗憾的是,车下行人的规矩却被忽视了。君不见,有的行人大摇大摆过斑马线,对礼让的车辆“熟视无睹”,把客气当福气;有的行人过斑马线“慢慢吞吞”“笃笃悠悠”,把自己当“大爷”,料你车子也不敢撞过来;有的行人捧着手机过斑马线,边走边刷屏,把礼让车子当空气;有的小情侣过斑马线,卿卿我我手牵手,好像走在公园草坪上,“胜似闲庭信步”。如果你不是颤颤巍巍的老人,不是弱不禁风的病患或孕妇,不是残障人士,是一个正常健全的人,那么,请你在过斑马线时,稍微加快几步,为交通畅通和安全也做点贡献,行不行?
再比如,楼上楼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量老破旧公房,没有电梯,住在楼上的居民,尤其是老伯伯老妈妈,腿脚不好,每天爬楼梯苦不堪言,因此,安装电梯的呼声颇高。虽说现在安装电梯取消了“一票否决权”,只要整幢楼超过三分之二的住户同意就可“开建”。但问题是,只要有一户不同意,即便施工了,往往也会闹得“鸡犬不宁”,伤了邻里和气。因此,很多原本列入安装工程的项目,眼睁睁看着就“搁”了“浅”。
为了一部电梯,楼上楼下矛盾激化。楼上责怪楼下自私,缺少同情心;楼下抱怨楼上道德绑架。楼下担心安装电梯后,增加噪声,影响采光;更担心,有了电梯,楼下仅有的一点优势荡然无存,房价缩水。这都是一些很具体、很现实的问题,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或者出面调解矛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切实化解各自的心头“疙瘩”。千万不可意气用事,更不可装“野胡弹”,粗暴推行、强行开建。而楼上楼下居民也应该以大局为重,设身处地多为对方想想,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我们时时事事处处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真心实意为对方着想,以心换心,哪有摆不平的事?哪有搞不定的事?常言道:“摆平就是水平,搞定就是稳定,没事就是本事”,这个水平和本事,说穿了,没有别的,就是换位思考,只要用心,人人能做到,就这么简单。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