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由:
《噪声污染防治法草案》二审稿将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在治理机动车轰鸣“炸街”扰民方面规定,机动车的消声器和喇叭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禁止驾驶拆除或者损坏消声器、加装排气管等擅自改装的机动车以轰鸣、疾驶等方式造成噪声污染。违反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处罚。 (12月17日中国新闻网)
百家讲:
所谓“炸街车”,就是对机动车辆的排气管、轮胎、悬挂、进气口等进行不同程度的非法改装,以追求拉风炫酷的外观、轰鸣刺耳的声音。
“炸街车”引发的噪声污染问题最为明显。现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机动车辆在城市市区范围内行驶,必须按照规定使用声响装置。机动车辆不按照规定使用声响装置的,由当地公安机关根据不同情节给予警告或者处以罚款。这样的规定,对严肃查处“炸街车”很难起到震慑警示意义。
针对“炸街车”,《噪声污染防治法草案》中规定更为明细、精准。机动车驾驶人明知“炸街车”存在危害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却故意违法改装和驾驶机动车,属于公然挑衅法律,情节严重的行为。草案既明确了查处“炸街车”现象的执法依据和执法主体,也明确了“炸街车”行为人将面临的处罚,执法更加文明和透明,处罚更加统一和精准。 ——卞广春
事由:
《人民的名义》总监制和总发行人李学政谈起收视率造假问题时,感觉自己在和沉疴做困兽之斗,可若不斗,则可能看着这个行业陷入恶性循环。(12月15日《法治日报》)
百家讲:
收视率造假问题难以根治,还愈演愈烈,问题关键出在“唯收视率”上。“唯票房、唯发行量、唯收视率、唯流量”在很多时候成了衡量作品的唯一标准,作品本身的质量倒没人关注,这样的评价方式并不科学合理,也容易衍生收视率造假、票房造假等乱象。
2020年4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广播电视行业统计管理规定》,强调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应当依托大数据统计信息系统,统筹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对数据的采集、发布进行监督。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扰、破坏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依法开展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统计工作,不得制造虚假的收视收听率(点击率)。要加快推动数据资产国有化,让收视率造假黑产再无可乘之机。
不能让收视率造假继续“绑架”影视行业。对于收视率造假这一行业潜规则,要重拳整治相关乱象,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相应惩处制度,要对电视台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监管。另外,还要加强源头治理,比如要摆脱“唯收视率”的错误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影视作品评价方式,还要推动数据资产国有化等。通过标本兼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收视率造假这一沉疴顽疾,还影视行业一片朗朗乾坤。 ——戴先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