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以心理治疗重拾人生目标

本文字数:1109

□费慧

近年来,虹桥镇在禁毒、戒毒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得力于社工的倾心工作,尤其是以心理治疗挽救了一批失足者。李某戒毒即是一例。

年届弱冠的李某,一名大学在读学生,在酒吧结交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开始吸食冰毒,且不可自拔。社工首先分析了李某的家庭生活环境,从其心理上寻找问题的症结。

李某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父母全然安排其生活、学习中的每一件事,导致李某缺乏自主意识,对事情的分析判断能力差。他在父母的包办下不断改变自己的目标:先是进入上海芭蕾舞学校,不适后转入普通高中学习;在学业上无法跟上其他同学,父母又自作主张让他到新加坡留学;一年后,在学业未结束的情况下,他回到上海重新读大专。多次的转学,都不是李某本人自愿,但又无所适从,只得任父母摆布,最终心理脆弱,失去人生目标,无心学业,自由散漫,成为了一个“小混混”。

年轻人的成长,不止是学业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以适应社会上各种情况、各种变化、各种挑战。倘若年岁增长却依然处于“巨婴”状态,那么,极易丧失认辨能力而混迹于劣质人群,李某因交友不慎而一度堕落足以说明这一点。“绑架式”的爱给李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甚至想要逃离家庭。其父母也不愿面对现实,无法走出悲伤的阴影。

社工易明具有十年专业心理咨询经验的咨询师,还参与过汶川大地震的心理援助,擅长处理家庭创伤及心理问题。易老师首先花精力在李某身上,帮助他认知纠错:一是吸食冰毒只是“小来来”,无碍人生前途;二是趁年轻,多干些自己想干的事;三是家庭没有幸福和自由,多交些朋友换取心理安慰;四是人生目标很遥远,还是眼前实惠。易老师条分缕析得失利弊,使李某警醒,他还向李某推荐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书籍,继而两人定了计划:每周交流一次,畅谈读书体会,消解思想苦闷和迷茫。

易老师在咨询过程中还做了李某父母的心理治疗工作,排除双向的情感障碍。对儿子爱是父母正常的心理情感,但不能溺爱和无原则的放纵,更不能以“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待犯错的儿子,使之在情感上渐行渐远。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父母多了一份情绪克制,少了一份无端指责;多了一份换位思考,少了一份自以为是;多了一份耐心说服,少了一份浮躁焦虑。

两个多月的心理治疗,易老师发现李某及其父母的心理情感障碍源于缺失有效沟通。各方都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在交往过程中,大家各自表达意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造成了谁也不服谁的局面。因此易老师精心安排家庭民主生活会,让两代人在平等的对话中达到情感沟通,学会悉心倾听,学会相互尊重,学会宽容对方。如今,家庭又有了欢声笑语,更重要的是,李某远离了冰毒,重拾了人生目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以心理治疗重拾人生目标 2022-02-07 2 2022年02月0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