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防沉迷“未成年模式”不能形同虚设

本文字数:1121

资料图片

□吴学安

春节假期,玩网游是不少人松弛神经的一种“度假方式”。然而,对于自制力较差的“小神兽”,如何防止沉迷网络游戏,是许多家庭的痛点难点。近日,腾讯游戏发布新规,在腾讯成长守护公众号上线“近期登录游戏账号”查询入口,家长可以一键将自己的账号设为“未成年人模式”。针对借号、共号或上网租号行为,腾讯游戏也有“新招”——同账号多设备频繁使用触发人脸识别。头部游戏里还有更严措施:所有55岁以上成年人账号夜间游戏每次登录都需要人脸识别。以防止未成年人冒用家长的身份信息玩游戏。  (2月4日《羊城晚报》)

众所周知,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理性克制欲望的能力,容易受到诱惑而沉迷、冲动消费,防沉迷系统就是基于各种限制措施,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无法进行充值、打赏等操作,而开启和退出该模式则需要输入密码或答题,从而达到控制未成年人用户行为,以防范未成年人深陷其中。

但一些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一键禁玩”模式,很容易被未成年人破解。“未成年人模式”并非完美,也存在一些漏洞,用户可以绕开限制,有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未成年人曾使用过短视频,其中,三成以上使用者认为各平台设置的“未成年人模式”用处不大。技术越强,责任越大。网络平台在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未成年人模式”只是一种被动防御机制,平台是通过技术手段,对用户身份进行甄别,而技术是有限度的,不可能防范到所有行为。“未成年人模式”不足之处主要就是在注册、登录环节,还有可乘之机,应尽快弥补漏洞。同时,部分平台内容也不尽理想,存在低俗、植入广告、诱导充值等现象,均需要采取措施予以禁止。

任何一个网络平台都有能力做得更好,但在吸纳用户、增加活跃度、提高业绩的利益冲动下,不排除一些平台故意留下“后门”,让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孩子“有空可钻”。虽然多数网络平台都推出了青少年模式,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但是在客观上这与网络平台以流量和收益为导向的商业目标是相冲突的。“青少年模式”在防沉迷问题上效果有限,是与一些网络平台故意“放水”、放松监管密不可分的。

未成年人模式旨在阻断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防火墙”并不令人满意,存在着形同虚设的保护模式、消极的实名认证机制、缺乏及时更新的内容池等问题。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的多方协作和联动,尤其是对那些说一套做一套,“放水”青少年模式的网络平台,相关监管部门要采取下架、关停等严厉处罚,倒逼网络平台构建防范严密、没有纰漏的青少年模式,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干净、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才能更有效地达到防范网络沉迷、保护未成年人的目的。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防沉迷“未成年模式”不能形同虚设 2022-02-08 2 2022年02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