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老人偶恙莫惊慌

本文字数:1110

□沈栖

近读著名学者季羡林《病中笔记》,有一段话说得很有意思,引发我的一些思考。在“死的浮想”章节中,他写道:“就在住进病房的第四天夜里,我已经上床躺下,入睡之前,我偶尔用舌尖舔了舔上颚,蓦地舔到了两个小水泡。舌头仿佛被火球烫了一下,立刻紧张起来。我此时此刻迷迷糊糊,思维中理智的成分已经所余无几,剩下的是一些接近病态的本能的东西。一个很大的‘死’字突然出现在眼前,在我头顶上飞舞盘旋。”上颚生出两个小水泡,纯属偶恙,年届九旬的季羡林一度惊慌,甚至联系到“死”。所幸他倾听了医生的劝说,很快平静下来,重新唤起生命的希望。

俗话云:“人生老来百病侵”。相对青壮年,老人的新陈代谢系统有碍,抵抗力和免疫力弱化,偶恙是在所难免的事儿。一些老年性疾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律不齐以及莫名的头痛腰酸常会缠身,而且随着年岁的老迈,偶恙的种类趋多、频率趋速,这是极为正常的生理现象。有些老人偶恙后显得惊慌不已,或顾虑重重,生怕暗滋恶疾;或胡思乱想,寝食不安;或陷入苦闷,沉默寡言;或唠唠叨叨,逢人哭诉;或度日如年,生活乏味;或性格变异,判若两人;甚或如临末日,萌生“轻生”的念头。

吃五谷没人不生病。将人生偶恙直感地与“死亡”挂钩,自不可取,但它也是一种求生的本能表征。其实,“有病”和“死亡”是迥然不同的两种生命症状。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有关联性,但绝对没有必然性。即使是关联性,如患有绝症,只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心态稳定,也会与“死亡”相隔一段时日,遑论某些偶恙(如上颚生出小水泡、常见的老年病),根本与“死亡”不搭界,何以屡有杞虑,庸人自扰?

有句成语叫“惊慌失措”。“惊慌”必然导致“失措”,因为在“惊慌”的状态下,思维会出现混乱,妄想冲淡了现实,浮躁驱走了冷静,情感替代了理性,诚如季羡林所言:“思维中理智的成分已经所余无几,剩下的是一些接近病态的本能的东西”。我有位堂妹,退休七年了,身体状况尚可。半年前体检出磨玻璃肺结节3mm,陡然惊慌失措,性格开朗的她消沉了、忧郁了,似乎感觉走近了死亡的门槛。后来,我介绍她咨询了一位医师。医师开导说:“这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不属不治之症,与癌前病变没关系,不要胡思乱想,有太大的心理压力。要的是配合医生,做好随访,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饮食。”堂妹由此迷途知返。

我也已年逾七秩,不免偶恙。对此,我的态度是:一、坦然承认自己的生理机能老化,绝不逞能;二、以健康的心理直面老化的生理现象,过好每一天;三、不讳疾忌医,按时按量服药。少一份浮躁,多一份淡泊;少一份冲动,多一份冷静;少一份癔念,多一份理智。——愿与老人们共勉之!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老人偶恙莫惊慌 2022-02-14 2 2022年02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