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朱非
2月1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下简称三部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公布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法学”建设学科高校共4所,分别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当天,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法学”建设学科高校未增加
第一轮的一流建设高校共有140所,其中有6所高校属于“法学”学科建设高校,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而第二轮的一流建设高校增长为147所,其中除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尚未公布外,其余已经公布的“法学”建设学科高校共4所,与第一轮相比并没有变化。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根据首轮建设实际成效,以及各方面意见,经专家咨询,确定了“总体稳定、优化调整”的认定原则,建设范围不作大进大出的调整。且第二轮建设对拟建设学科的匹配度、水平和发展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查,尤其是加大基础学科、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
北大、清华将自行公布建设学科
与第一轮不同的是,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所高校自主建设的学科将自行公布。
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予以说明,为稳妥开展自主权扩大的工作,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报请国务院同意,先行赋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学科建设自主权。放权主要考虑两校学科建设可不拘泥于一级学科,建设数量在现有基础上自主确定优化;建立适应内涵建设和长远发展的自我评价体系、内部约束机制和治理体系等因素。中南大“法学”学科被公开警示
同日发布的《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也引人注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科位列其中,被给予公开警示。尽管如此,该学科依然位列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首轮建设虽然总体上实现了建设目标,但实际建设时间还不长,有些学科因各方面原因,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其他同类建设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相对靠后,为激励督促,也是为了警示其他建设学科,需要给予这些学科公开警示的处理。警示学科和调整后的学科,2023年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的,将调出建设范围。
淡化“双一流”身份色彩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新阶段“双一流”建设应当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发展新模式,引导各高校在各具特色的优势领域和方向上创建一流。同时,新增建设学科不必与各种大学排名、论文指标等挂钩。
三部位于同日印发的《意见》也提出要淡化身份色彩,强特色、创一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指出,进入首轮建设的140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个学科门类,占普通本科高校的11%。新一周期建设高校和学科数虽略有增加,仍然是中国庞大高校和学科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它们数量虽少却充满丰富性、多样性和内在生长性,以及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深化改革发展的引领性。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瞿振元则表示,“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布局结构,体现着满足国家发展多样化需求的状况。这种结构应是动态变化的,建设学科是能进能出的。既有应当长期稳定支持的基础学科,也有成效卓著、剑指一流的优秀学科,还有适应需要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但也必须淘汰相形见绌的学科,以学科动态优化提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能,更好满足国家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大潮。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