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读者呼声

父母理应对“躺平啃老”说“不”

本文字数:977

资料图片

□舒圣祥

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二批人民法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民事案例,其中,杨某顺诉杨某洪、吴某春居住权纠纷案入选,体现了父母有权拒绝成年子女“啃老”的价值导向。  (2月24日《新京报》)

对强行“啃老”说不,这是法治的进步。类似裁判明确了一个基本边界: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子女,在父母明确拒绝的情形下,无权继续居住父母所有的房屋。对于成年子女自己“躺平”却让父母负重前行的行为,法律明确予以了否定,这有助于引导青年人摒弃“啃老”错误思想,鼓励青年人用勤劳汗水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成年子女不事劳作,全靠父母供养,长期依附父母生活,并且心安理得,此类“啃老”现象,早已不是新鲜话题。把父母当成免费劳动力,不顾父母意愿,要求父母给自己干家务,给自己带孩子,甚至干脆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长住父母家,自己除了上班啥也不管,此类隐形“啃老”则更为普遍。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有30%的年轻人靠“啃老”生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

《民法典》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换言之,当子女已经成年,有了独立生活能力,父母抚养子女的法定义务,就变成了获得赡养的法定权利。父母们愿意为子女承担更多,这是父母的慷慨,而不是父母的义务。

年轻人只有懂得边界,才能懂得感恩。对于有劳动能力的成年子女,父母不再负担抚养义务,更没有义务帮助抚养孙辈。如果父母自愿向成年子女提供物质帮助,这是父母自愿处分自己的权利,子女对此应该感恩;如果父母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向成年子女提供物质帮助,子女强行“啃老”,则侵害了父母的民事权利,父母有权拒绝。

做父母的,也要从溺爱思维中唤醒权利意识。如果因为子女“啃老”让自己不堪承受,大可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父母们应该意识到,无底线地给予非但帮不了子女,反而可能害了他们,让他们始终无法自立自足;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有权利为自己而活,摆脱为儿为女的辛酸,过自己想过的日子。

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将“禁止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啃老‘”写入了地方性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规。但在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困难。通过典型案例,明确传递成年子女无权“啃老”的价值取向,裁判文书就是最好的普法教材。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读者呼声 B06父母理应对“躺平啃老”说“不” 2022-03-01 2 2022年03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