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惊蛰一声雷,春雷一震,万物复苏。二月的卦象是“雷上天下”——雷天大壮卦,惊蛰的雷不仅起“惊蛰”的作用,还有其实际的效果,有美国学者曾研究,一声雷的结果,可以在地面产生八十万吨的自然肥料。
阳能在外,万物苏醒,作物发芽,春雷萌动,所以有民谚“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上薄下厚,长生之术”
惊蛰处于农历二月,民谚有“二八月乱穿衣”的说法,是因为这个季节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变化快,人体在寒冷的时候机体抵抗力就会降低,容易患病,所以要坚持“春捂”的古训。特别要强调足部保暖,“寒从脚下起”,如果脚冷,全身都会不舒服,而如果脚很暖,全身的血液循环就会畅通,抵抗能力也会增强。正所谓“上薄下厚,长生之术”,就是顺应了阴阳的这种变化,下厚以护阴,上薄可发阳。
如果惊蛰这天天气不好,或者风大,预示阳气不能很好地生发,故有“惊蛰冷,冷半年”,“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之说。
春茶芽尖的升发之气
香椿、韭菜、茼蒿、葱,都是此时的时令蔬菜,民间有“正月葱,二月韭”之说。这些食物本身有升发的作用,可以以此助力人体中阳气升发。
再如春茶,一年中品质春茶大部分是采自初春绿茶,取茶的嫩尖,有升发之气,大多色泽绿润,香气宜人。绿色本身就有向上生长的升发之意,而绿茶,龙井、毛峰等,又取茶的嫩尖,有升发之气,是自然极好的馈赠。最早的春茶在惊蛰节气中就可以采摘,像峨眉山的竹叶青等。
微风起,风筝时
雷为震,震为动。惊蛰之后更离不开一个“动”字。惊蛰后微风起,放风筝的时节到了。风入肝,可助肝气抒发,同时户外活动可以更多接触阳光。放风筝的动作是仰面,向天,这个动作有向阳、助阳之意,因此放风筝是这个季节非常适宜的活动。中医上讲,向天为阳,面地为阴,鹿一般都昂颈上向,属阳,所以鹿肉、鹿茸都有壮阳之用,而龟一生面地,属极阴之物,则是补阴佳品。
登山亦可养阳气,一是登山都是向上走,有升发之意,二是登山的过程中人体会微微出汗,也是发散之象,三是登上山顶要极目远眺,可休息眼睛,肝开窍于目,是养肝抒肝之法。
民俗中的惊蛰
很多民间习俗也是根据节气的更迭而来,是人适应天地、阴阳变化的仪式性纪念。比如春节的鞭炮,除了驱除年邪的作用,同时也是“惊蛰”的作用,“惊”的是身体中的阳气,使气发散。元宵节点花灯、击鼓舞龙舞狮,也起到鼓动阳气的效果。鼓声,入肝脏,有升发之用,故两军对阵,击鼓鼓舞士气;而锣声入肺经,有起收敛之性用,所以以鸣金(锣)收兵。还有小孩子玩的拨浪鼓,并不单纯只是玩具,小鼓的鼓声鼓动孩子体内的阳气,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得生长;广西瑶族吃“炒虫” (玉米),还要比赛着边嚼边大声喊叫,都是这个道理。
再如立春吃春饼,春饼的馅有韭菜、豆芽、葱,这三种都是药食同源的蔬菜,帮助人体阳气升发,适应春季的天时;山东一些地区在院落中围着火炉烙煎饼,也是借食物顺天地之意。
所以自古有“正月不剃头”,要到“二月二龙抬头”阳气较旺时,才可以理发的传统,则是取由于春季少阳之气初生,要避免一切肃杀之气的缘由。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