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梦丽
家庭菜谱是需要代代相传的,一道道熟悉的菜占据了中国人家庭记忆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生活在农村的我,家常菜更是时令的象征。
在三个月的隔离生活中,每次我站在厨房四顾茫然时,都会回想,以往的这个时节,奶奶、妈妈的饭桌上,都会有哪些菜?大概是在家里困着,脑袋里也只能琢磨些一日三餐的事满足口腹之欲。
清明时分,在老家菜场旁的饼店里,会推出一款时令粑粑,糯米粉里掺上河边采集的艾蒿,清香扑鼻。后来我离开老家求学,再也找不到记忆中这抹熟悉的味道。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想起年幼时我兴高采烈拿着钱买粑粑作早饭,边吃边往学校走,享受着冬天离去后乡下轻盈的空气。幸而后来妈妈从同乡那里学会了这道小吃的做法,几年后我又得以品尝到春天的味道。但今年,面对物流不畅的窘境,妈妈做好的粑粑只能封存在冰箱里,等待夏季重逢。清明前,我在叮咚上抢菜时,发现有这类似的小吃售卖,可惜连菜也抢不到的我,自然与更高级的享受无缘。盯着屏幕上通通灰掉的预约时间,我想,要是我也会做就好了。
在老家,我们讲究端午吃“五红”,鸭子、红米苋、咸鸭蛋、黄鳝、龙虾。读大学的时候,我去朋友家过端午,阿姨细数着桌上的菜说家常,让远离家乡的我深刻体会到故土的意义。没有那些饭店的花样,最最家常却带有地域特色的菜式温馨又浪漫。
可惜毕业以后,离开学校出来住的我,却懒得进厨房捣腾,只愿在外卖里寻找些许家的味道。隔离期间,不得不下厨房的我有了机会复刻一桌正宗的端午大餐,却只能炒个米苋,拿着买来的咸鸭蛋充数。我会做的,都是下厨房菜谱里最简单大众的菜,糖醋排骨、红烧肉、青椒炒肉……这样的菜式,几乎不曾出现在我家的饭桌上。它们对我而言,是某种意义上的快餐。某天我买到排骨想要煲个汤,按照菜谱一步步来,最后肉汤做成了生姜味。这和记忆中妈妈的排骨汤相去甚远,只能望汤兴叹。
夏天到了,这是果蔬丰盛的季节,“黄瓜瓠子丝条汤”曾是爷爷的口头禅,整个夏季,这三样菜在饭桌上来回打转。这应该不难复制吧,我想,总得趁早找个机会向奶奶偷师。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