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相比传统毒品,“新型毒品”更具伪装性和诱惑性,同时更易获取,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危害性。“笑气”“邮票”“开心水”……它们化身零食模样,一旦食用,被害人就会万劫不复。警惕“新型毒品”的花式伪装,培养识毒拒毒能力很有必要。(6月26日新华网)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涉毒犯罪的打击力度,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毒品犯罪仍然禁而未绝,尤其是新型毒品犯罪变得日趋猖獗,种类和数量都呈上升趋势,成了毒品犯罪“新的增长点”,给禁毒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型毒品犯罪相比传统毒品犯罪有较大的不同,新型毒品更具伪装性和诱惑性,一则给相关部门打击毒品犯罪带来了难度,一些地方执法部门在打击传统毒品方面“更有办法”,而对新型毒品却可能“力有未逮”,相关部门对于这些不断变换面目的新型毒品,就容易出现打击滞后的情况;二则,新型毒品对社会公众的危害更大,公众对新型毒品也认识不足,更容易误入新型毒品设下的陷阱,尤其是青少年容易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染上毒瘾,从而害了他们一生。这些原因的存在,都给了新型毒品滋生蔓延的机会。
面对“魔高一尺”的禁毒新形势,就需要执法部门能够“道高一丈”。如面对新型毒品海外代购等情况,要能落实好快递的“收寄验视、实名收寄、过机安检”3项制度,加强对智能快递柜等寄递新业态的监管。面对年轻人、青少年成为新型毒品“目标群体”这一现象,也要加强对相关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让相关人群认识到新型毒品的危害,这样能够避免更多年轻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染上毒瘾,在悬崖边拉他们一把,同时,还要将相关人群纳入重点盯防对象。
不能让新型毒品犯罪处于禁毒的“死角”,要合力戳破新型毒品的花式伪装,堵上新型毒品暴露的“犯罪盲区”。新型毒品犯罪日益猖獗,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调整打击策略,应对毒品犯罪新情况新趋势,对新型毒品犯罪加强打击,并注重精准打击力度。要亮出惩治利剑,补上执法短板,扫除禁毒工作的盲区与死角,让新型毒品不再有生存与滋长的空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