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法治庭审

“诈骗”裹着“糖衣炮弹” 老人频上当

金融公司老板吸收存款6亿余元因集资诈骗罪获刑14年

本文字数:1384

□法治报记者  胡蝶飞

法治报通讯员  王晓阳

“丰厚的小礼物,热情的推销员,天花乱坠的投资项目,宾至如归的服务体验……”而一层层“糖衣”里却裹着“诈骗”的“内核”。无数老人被高息投资噱头吸引,签下合同交上存款,最终却发现承诺的高额利息不能兑现,本金也有去无回……

2015年初,王某某在上海设立某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未获得相关金融许可的情况下,许诺以6%至12%不等的年化收益,吸引了全国1600余名被害人参与投资,其中仅上海地区就有145名被害人,其中70%为老年人,吸收存款金额达6亿余元。

近日,经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虹口区人民法院以集资诈骗罪判处王某某有期徒刑14年,并处罚金40万元。

前保险销售来套近乎

降低老年被害人戒心

郑老伯曾买过一款人寿保险。2015年10月初的时候,郑老伯接到了一通来自人寿保险销售的电话。电话中,销售告诉郑老伯他已经跳槽到一家金融公司当销售经理,并向郑老伯推荐一款年化利率达12%的理财产品。销售反复强调自己是正规公司,比P2P理财公司更可靠,并不断邀请郑老伯去公司现场坐坐。

郑老伯被12%的年利率打动,便应邀去公司看看,“每一次他都很热情地接待我的。”郑老伯最终抵不住经理的热情推销,犹豫再三,购买了6万元的理财产品。从11月起,每月的利息都会自动打到郑老伯的银行卡内。按时收息让郑老伯放下心来,在之后的两年里也与该金融公司续签了理财合同,并在2017年底追加了4万元的投资。

然而,“2018年6月我还拿到了利息,7月份的利息却一直没有消息。我有点不放心,赶过来一看,发现公司竟然不见了。”郑老伯赶到公司的办公地点,发现那里早已人去楼空。

送小礼品组织郊游

制造业务繁荣假象

无独有偶,2018年3月,叶老伯的家门被人敲响,两名自称该金融公司的投资顾问向他和老伴推销投资产品。老俩口手头确实有一笔养老钱,对顾问所说的10.5%的年化利率也有些心动。

“您放心,很多人都买我们产品的。”投资顾问不断地打包票,最终让老俩口签下了15万元、为期一年的到期一次性赔付投资确认书。“公司时不时会往家里送一些酱油、醋等生活用品,还给投资人举办庙会、组织采草莓等,不断邀请我们去参加活动,告诉我们公司很有钱,可以放心继续投资。”

2019年3月,叶老伯准备取回自己的本息,却被业务员告知公司暂时资金周转不开,劝其续签。叶老伯此时才心生警觉,感觉自己遇到了骗子公司,于是报警。

拆东墙补西墙

上亿投资款“打水漂”

经查,王某某设立的金融公司的唯一业务就是向老百姓吸纳存款,吸收的存款全部交由王某某处置。

到案后,王某某对自己的诈骗事实供认不讳。据王某某供述,投资人的本息大多数是通过公司以“借新还旧”的方法来兑付的,另有超过20%的投资人存款被用于维持公司运营、发放员工工资。然而,王某某的辩护人辩称其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投资人钱款的意图。王某某确实用投资人钱款陆续在全国各地进行过项目投资,吸收的6亿余元存款中仅有1亿余元被用于投资,涉及酒店、养老院、墓地等10个项目,但均因种种原因没有产生任何收益,一部分投资项目甚至已经破产。

虹口检察院审查案件后认为,王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特别巨大,其行为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应当以集资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庭审 A08“诈骗”裹着“糖衣炮弹” 老人频上当 2022-09-16 2 2022年09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