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琦
朋友和他的夫人都是博士,而朋友经营的科技公司更是如日中天。然而,朋友也有难言之痛,他的儿子是个脑瘫患者。他儿子我见过,长的高头大马,但走起路来却跌跌撞撞,朋友伤感地告诉我,儿子十五六岁了,但他的智商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幼儿,生活起居不能自理。朋友愁啊!他们都已是五十开外的人了,真的不敢往后想,如果那一天他们走了,这个脑瘫儿谁来照顾呢?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我对朋友说,该未雨绸缪从长计议,不妨考虑领养一个,以后也便于照顾……朋友夫妇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去福利院领养一个女童。
那天,我陪他们去福利院联系领养事宜。福利院的院长很有同情心。她听完朋友陈述,对他们说,一定为他们物色一个身体健康、性格温和的小女孩。大概过了半个多月,朋友电话告诉我,领养了一个五岁大,身体没有缺陷,被遗弃的小女孩……双休日的一天,我提着礼物去朋友家。也许是在福利院生活的缘故,与外界并无太多的链接,“小女儿”见我到来很拘谨,叫完人后便毕恭毕敬地站在“父母”旁边低着头。我走到“小女儿”面前蹲下身子摸摸她的头,和蔼地问道,叫什么名字啊?今年几岁了?“小女儿”怯声怯气一一作答。朋友热情招待我们吃茘枝,一个小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当我们吃过荔枝,“小女儿”立马起身从厨房间拿来一只塑料面盆和抹布将堆放在我们面前的果壳小心翼翼扫进盆内。我就在想,这在平常,五岁的小孩子尚懵懂无知,还正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躺在父母怀里撒娇的生活状态,可眼前这个“小女儿”却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已能帮着大人操持家务。朋友偷偷告诉我,“小女儿”非常乖巧,自己穿的短裤、袜子都自己洗,这还没完,就连哥哥换下的短裤、袜子也抢着洗……
也许知道自己没有父母,从小过着集体生活,“小女儿”平时在家显得谨小慎微,特别会察言观色。朋友有时应酬回家晚了,只要她没睡着,立马就会起来帮朋友开灯,拿拖鞋……朋友慨叹,福利院里长大的孩子,犹如浮萍,虽然年幼,但已经历沧桑。
回家路上,眼前却还浮现“小女儿”谦卑的身影。我憎恨狠心的父母将亲生骨肉无情遗弃;也对生活的磨难给“小女儿”心理造成的伤害而扼腕!联想到社会上有的三四十岁,不肯长大,好吃懒做,却还在“襁褓”里继续“啃老”的“巨婴”,对比是何等的鲜明。
一位从事心理咨询的朋友告诉我,被遗弃的孩子,绝大多数会有心理阴影,其中人格自卑的成分更大一些。
衷心祝愿“小女儿”在朋友爱的滋养下,恢复孩童的天真,让爱的阳光疗伤他们心底的伤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