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俊
2001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办公桌上的电话铃声响了。来电人是湖南潇湘电影制片厂的美工师郭德祥。他告诉我,他们正在拍摄一部故事片。为了在银幕上再现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监狱内的真实场景,需要了解当时狱中囚服的样式,他们曾先后走访不少单位,但是都查不到相关资料,所以非常着急,今天向你们请教……。
片刻后,郭德祥等几人手持证件和介绍信来到监狱管理局。他们告诉我,潇湘厂拍摄中的故事片,片名叫《国歌》,以《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为主线,再现田汉和聂耳的生平事迹。1935年2月19日田汉因从事革命活动,在上海被捕,后来移押南京监狱。田汉被捕前,在香烟包装纸上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了主题曲,即《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后由夏衍转交给聂耳为之谱曲。聂耳很快写出初稿,并亲自到摄影棚进行试唱。由于田汉的被捕,聂耳上了国民党准备拘捕的黑名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聂耳在上海登船涉洋东渡,他抵达日本后,又对曲谱作了锤炼,定稿后寄回上海,经过录音和后期制作,影片《风云儿女》于1935年5月24日在上海金城大戏院(今黄浦剧场)首次放映。拍摄中的《国歌》里,有一段反映田汉在南京监狱的场景,为此剧务人员想参考一下20世纪30年代上海监狱的犯人囚服。我根据潇湘厂的要求,拿出民国时期上海地区监狱囚犯的有关资料。该资料翔实地记述了囚服所用布料的质地、款式、颜色,以及番号等细节。潇湘厂的同志看后连连点头道谢,“掌握了这些资料,我们在影片中的服装、道具、场景就放心了,拍摄起来就有了底气。”他们还说,要拍好一部电影或电视剧,除了剧本、演员以外,还涉及到当时的历史、社会、风土民情;剧中人的衣服、发式,各类家具式样和器物的摆放等内容。如果工作不到位,某些细节稍不注意极易发生差错,从而影响到影视片的质量和艺术效果。
应潇湘厂一行人的要求,我办理了相关手续,又陪同他们参观了位于提篮桥监狱内的上海监狱陈列馆。陈列馆所展出的旧监狱使用的各种戒具、锁具、钥匙、囚服等物品引起他们的兴趣,连连说陈列馆能搜集并展出到这么多具有监狱特色的实物和照片真不简单。我们每家电影制片厂都有一个资料室和道具库,也收集了林林总总的物品,虽然看起来很多,但是一到实际拍摄时往往捉襟见肘。在参观陈列馆和监舍的时候,有一位美工师还拿出速写薄,寥寥几笔,十分娴熟地勾画出监狱内几个呈乌龟状铜锁的画稿,说道,这种锁具他第一次看到,虽然这次影片中用不上,但是我可以作为美术资料保存,说不定今后可以派上用场。搞美工的,不仅要有艺术细胞,还要有历史眼光。
由于潇湘电影厂演职人员的踏实工作,故事片《国歌》正式放映后评价较高。有一次,我也特地购票去电影院观看。后来有个电视台还以电视连续剧的形式拍摄了《国歌》,尽管两者容量不一,载体不同,这也说明《国歌》在中华民族中享有的崇高地位。接待湖南潇湘电影制片厂一行人的事情虽然已过去20年,也只是我从事史志工作中的一次小小的插曲,但对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为《国歌》,添上了一个小小的“音符”。提篮桥监狱不远处的东长治路185弄86号还有当年聂耳的居住地,荆州路405号在20世纪30年代就是电通影片公司的所在地(上海解放后改为新沪钢铁厂,目前已拆),《风云儿女》就是在那里拍摄的,是《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地。1949年9月,经全国政协会议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2009年9月26日,提篮桥监狱附近的国歌纪念广场和国歌展示厅正式开放。
马赛是法国国歌马赛曲的诞生地,上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诞生地。上海的国歌广场和国歌展示厅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一个红色旅游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