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坤
2022年春节前夕,单位通知我《庭前无讼》(《底线》剧本的另外一个名字)剧组要找一位刑事法官,对剧本中的相关刑事案件把一下关。接到这项任务,我略有点迟疑,生怕有负信任,但更多还是为任务的挑战性感到兴奋。
身为法律人的我,审理的大大小小刑事案件数以千计,但参与修改完善电视剧本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拿到当时还处于保密状态的剧本后,我利用春节假期,仔细阅看了剧本中需要我把关的内容。我一方面为剧本的事件编排、情节冲突、鲜明人物刻画所深深吸引;同时按照剧组要求,站在一名刑事法官的专业角度,用“放大镜”审阅剧本中相关刑事案件的每个场景、细节,并就案件所涉罪名及法定情节认定、证据标准把握、调查主体与强制措施适用以及法院提前介入等问题撰写了近4000字的书面意见。之后,我们又通过微信语音会议等形式多次沟通,充分感受到剧组人员对于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的精心打磨,敬业精神值得尊敬。我知道,这一定是一部经过精雕细琢的专业成品,既能让法院人自己点开追剧,也能让非专业人乐于读懂法院人的喜怒哀乐。
带着期待,国庆假期我加入到《底线》追剧过程中。
很多年不追剧的我,以往很少观看法律题材剧,往往只要多看几眼就能发现不合常理之处。但《底线》一追我就再也打不住,也给了家人“原来你也喜欢追剧”的颠覆性印象。剧中主演靳东等人不时冒出的湖南“塑料普通话”等丰富的湘元素,也让出生在湖南的我感受到了更多的亲切。现实中,对于不大接触法官的老百姓而言,法官这一形象有些陌生,即使有些许印象往往也是来自于欧美电影。还有不少当事人分不清警官与法官,时常有当事人称呼我为“李警官”。
剧中周亦安因乔大壮房产案被当事人跟踪、恶意找茬、人身威胁等悲催之事,对于一线法官不说稀松平常,至少也是偶有发生,有时颇感无奈甚至无助。而方远在法庭上宣判“网络主播猝死案”“葛晴晴案”时的释法析理,确立裁判规则所达到的“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成就感与使命感,也让法院人不忘初心,默默耕耘,专守法治事业。
可以说,除了剧中人比真实的我们更帅气、发量更多之外,作为一名已经有一些年头的法官,在这部剧里,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与身边同事的影子。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