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法治随笔

《高山清渠》的联想

本文字数:1613

张桂辉

改编自报告文学《山神》的32集电视连续剧《高山清渠》,艺术再现了“当代愚公”的事迹,近期在央视一套播出后,热度不断攀升。该剧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原型创作,讲述其带领群众开凿生命渠、开创幸福路的感人故事。

年近九旬的黄大发,曾任贵州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多少年来,草王坝村一直严重缺水。人畜饮水,全靠一口老井。村里人夜以继日,不间断排队挑水,等水慢慢渗出,接满一担水,常常要等上个把小时。吃水都成问题,遑论灌溉农田。自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200多名村民,开山劈石,挖渠引水,历时36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绕三重大山、穿三道险崖,硬生生、活脱脱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小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渠”,不单结束了当地长年缺水的艰辛历史,而且使草王坝村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为了感恩黄大发,乡亲们把这条渠亲切的称为“大发渠”……

连日来,我在收看《高山清渠》的同时,触“剧”生思,想到政绩与功夫的关系问题。

政绩,简而言之,是施政的成绩。政绩,既有大小之别,也有显潜之分。政绩,如同幸福一样,不会从天而降。但凡政绩,不论是大是小、是潜是显,都与功夫密切相关。有句谚语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政绩也一样,与功夫成正比。不想用心做功夫,又想要多出政绩,不是痴人说梦,也是天方夜谭。问题是,功夫怎么做,既是一个方法问题,也是一个作风问题。

清代学者金缨编著的《格言联璧》中说:“古之居官也,在下民身上做功夫;今之居官也,在上官眼底做功夫。”由此可见,有清一朝,不少官员,喜在上官眼底做功夫。也难怪,功夫做在下民身上,不说出力不讨好,至少上官未必看得见。相反,在上官眼皮底下做功夫,不论所做功夫,是大是小,是多是少,一方面,上官容易看得见;另一方面,自己容易进入上官视线,可望得到赏识与提携。

时代不同了。如今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在上级面前做功夫的官员,也不乏其人。据我观察,很多党政领导,都在不同场合、大会小会上,慷慨陈词,郑重表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想在任职期间,为一方百姓干实事、谋福利、出成绩,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怎样追求政绩,追求怎样的政绩,都与做不做功夫,怎样做功夫有关联。

平心而论,造福一方也好,为民谋利也罢,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有点难。只有设身处地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不遗余力为百姓排忧,尽其所能为百姓解难,真心诚意把功夫做在百姓身上,才能兑现“谋利”的初衷,实现“造福”的愿望。相反,脱离实际搞政绩、无视百姓搞政绩,刻意追求立竿见影的显绩,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不说,还可能违背民意、失去民心。

黄大发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在百姓身上做功夫。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千方百计带领村民发展生产。继兑现了“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铮铮誓言后,他一如既往,坚守初心与使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村里缺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群众期盼什么,他就谋划推动什么——村里通了水,他又先后组织实施通电工程、通路工程,彻底改变了村民用电和出行问题。

用他的话说:“这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在黄大发精神的感召下,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发展中药材,种有机稻米、有机高粱,发展精品水果产业,养殖肉牛、生态猪、蜜蜂等,三年前,该村顺利脱贫,全村建档立卡人口全部脱贫。

古往今来,但凡真正能够“为民做主”的官员,老百姓都会记住他、怀念他。换句话说,为官一任,是功是过、是好是孬,都要经受历史的沉淀、接受群众的评判。由黄大发,想到谷文昌、焦裕禄、甘祖昌、孔繁森等经过历史沉淀,深受群众拥戴欢迎的领导干部、把心放在百姓身上的共产党人,非但不会因为岁月尘封而失色、不会因为时代更迭而黯淡,反而会拥有广为流传的历史震撼力、有口皆碑的时空穿透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8《高山清渠》的联想 2022-10-24 2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