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治随笔

何为良好生活

本文字数:872

□潘静波

年岁渐长,工作和家庭都有忙不完的事儿,时间犹如双倍速地流走。

每每期盼周末,又感慨周末来得如此频繁,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逝者如斯夫”。

在忙碌与琐碎中,不断成长,但感知生活的触角,却也渐渐变得粗糙。越来越洒脱,越来越习以为常。一次偶然机会,打开了十几年前的文档,字里行间那种扑面而来的敏感与真切,着实惊讶不己。那般青涩,已是过往。

但不论怎么忙碌于琐碎,面对一些境遇和选择,还是不时会小声问自己一句:“这样的决定,是不是真的好?脚下的路,就是这么走吗?”青涩不再,困惑和期待依然深埋于粗糙的内里。

年近不惑,读到陈嘉映先生的《何为良好生活》,像是遇到了一位不那么说教的睿智老者,带自己坐下来,远离尘嚣,专心地聊一聊当下,谈一谈困惑。像是回到了那个对什么都还较真的学生时代,重新学着去审视那已经理所当然的生活。

如书名所言:何为良好生活?陈嘉映先生没急着大段论述这个事儿,而是不停地和我们聊他理解中的伦理学,他在意的那些伦理学问题。

“指望伦理学来指导伦理生活,指望‘道德哲学’来提高‘道德水平’,这些都是错误的想法。”陈先生用他化繁为简的语言,让人跳出对伦理学的刻板印象,走进更加鲜活、直观的认识。“伦理学专是日常讨论和争论中说理部分的延展,重在提供理据。伦理学固不免善恶的评价,却主要着力于细密的描述和分析……伦理学所关注的始终是人类生活的目的,或广泛意义上的善好,以及与目的内在关联的规范与实现途径。”

这样看来,伦理学不是一套指南、一些教条,而是对怎么活着的一种关心、思考和自带观点的说理。当然,如书中所述,伦理学的主旨在于穷理求真,但我们需要以谦抑的态度来看待说理,与其从进取性的说服着眼来看待说理,不如首先把说理视作不同经验之间求取理解的努力。“在伦理领域,何曾有哪套道理让所有人信服,最后达到了共识?”

全书分为伦理与伦理学、功效主义与自私的基因、事实与价值、实践中的目的、知行关系、快乐幸福良好生活、性善与向善、个殊者与普遍性等八个章节,向我们展现了不同侧面的伦理学问题。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B07何为良好生活 2022-11-04 2 2022年11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