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名家茶座

西南联大与西北联大

本文字数:1456

□荆山客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平津沦陷之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为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坚持办好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优秀后备人才,决定将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所院校合并一起向南迁移,组建了“长沙临时大学”。又因战事紧迫继续南迁至昆明落脚,并更名为“西南联合大学”,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师资队伍大多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改革开放之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界对于西南联大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直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学术不再有禁区,有关西南联大的学术研究才逐渐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我最早对西南联大有些系统的印象,就是始于读了谢泳先生的《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一书。以后又陆续读了他的《储安平与观察》《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厦门集》。至于后来系统描述民国知识分子的畅销著作,岳南先生的三卷本《南渡北归》,更使我们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像有了清晰和清新的认知。

西南联大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坚持办学8年,培养了大批文理精英,像李政道、杨振宁这样的世界顶尖物理学家,或者如汪曾祺那样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西南联大因此被学界誉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谢泳先生在这个研究领域里出版了多本专著,学术成绩为业界公认。他也因此由山西一家文学类杂志的编辑被聘为厦门大学文学院的教授。

其实在组建西南联大的同时,也组建了“西北临时大学”,初始在西安,后来又迁至汉中境内的三个县城,并正式定名为“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西北联大是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础合并而成的。很显然,它跟西南联大是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的一种对称性安排。但因这所临时合并的大学校务委员会的负责人们缺乏清华、北大、南开校长们的民主作风和宽容品格,彼此间矛盾重重,几乎无法正常开展教学工作。实际上西北联大仅存在一年半的时间就根据行政院的指令重新分为5所院校,这样,“西北联合大学”也就不复存在了。重新分出的5所高校也一直坚持办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传奇”。

一年半的时间当然不能够培养出像西南联大那样众多的杰出人才,所以西北联大就没有显赫声名,甚至有点湮没无闻。但西北联大并未因分立而缩小,反而得以扩大发展,为西北地区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正如学者张在军先生所说:“自1937年到1946年期间,西南联大有教授、副教授338名,共培养毕业生3882名。西北联大与其子体5校则拥有505名教授的师资队伍,培养了9257名毕业生。如果说西南联大培养了一批学术精英人才,西北联大则是造就了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与西南联大的‘南渡北归’不同,西北联大是‘扎根西北’‘生根开花’。若从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的贡献这一视角去审视它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北联大的丰功伟绩不亚于西南联大,甚或有超越的事功。”(张在军:《被遗忘的西北联大》)

记不起在哪里读过一段话,大意是:天空有飞机轰炸,陆地有大炮攻击,然而,科学家依然在实验室里专心他的试验,教授依然在三尺讲台上贡献他的学识,医生依然在手术室里治病救人……这样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

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伟大的民族,饱经沧桑却坚韧不拔,依然会奋斗崛起。除此之外,当下学界普遍认为,西南联大所以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自由和民主、理解和包容的办学理念起到了主导作用。因此,认真梳理这一南一北两所战争环境下临时大学的教育史,对如今的高等教育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西南联大与西北联大 2022-11-14 2 2022年11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