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宏
自从女儿7岁近视后,家住陕西的王猛一直奔波在为孩子矫正视力的路上,“把能踩的坑都踩了,按摩、针灸、智能仪器设备齐上阵,可以说上了矫正‘全家桶’,但都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一年后,他女儿的视力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反而近视度数增加了100度,这让全家叫苦不迭,最后还是去医院配了眼镜。(7月8日《法治日报》)
随着暑期来临,不少家长利用孩子不去学校上课的空当,四处奔波试图矫正孩子视力,以此降低孩子的近视度数。家长对治疗孩子近视的关注,也推高了近视防控和矫正市场的热度,一批批近视矫正产品层出不穷。然而,大量儿童、青少年接受各种各样的治疗近视产品和方法后,并没有控制近视度数的加深,也没有恢复视力,穿行于鱼龙混杂的近视矫正市场,很多家长直言被“坑”了。
有关专家认为,现在市场上关于儿童近视眼预防的方法和设备很多,但并没有能让近视逆转的“神器”。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护眼贴、明目膏、穴位按摩仪、智能训练仪等近视矫正产品,宣传所使用的“康复”“恢复”“缓解眼疲劳”“降低度数”“提升视力”“近视治愈”“度数修复”等表述,大多缺乏科学依据,不仅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甚至会让部分消费者产生误解,进而忽视孩子的近视防控。
儿童近视矫正市场亟待“矫正”。事实上,对于近视矫正领域层出不穷的过度营销问题,近年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多项政策文件,以切实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
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指出,“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明确要求机构或个人不得在营销中使用“康复”“降低度数”等表述误导公众。尤为严重的是,不少视力矫正机构缺少诊疗资质和专业人员,常常利用口头承诺误导消费者,所以,消费者应该尽量将口头承诺转换为书面协议,保留证据,以便日后维权。
近视虽不能治愈,但可防可控。除先天遗传因素外,后天的不科学用眼习惯是主要肇因。业内人士因此建议,除了配合开展治疗之外,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学生还应该尽量减少“读屏”时间,应该每天保持两小时以上课外活动时长,同时保持正确的学习姿势。职能主管和相关监管部门对儿童近视矫正市场乱象不能坐视不管,要及时果断出手,依法加以“矫正”,不能让儿童近视矫正市场再乱下去、再坑人。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