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老家的水桥头

本文字数:1151

□朱林兴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老家村上有一个水桥头。它是我们母亲河诸阿浜北畔十几户人家五十多口人用水的公用平台。它南北全长三米左右,桥头顶端接近河心。

这水桥头年代久远,已有数百年历史。据说,原先水桥板是由木板制的。有一年,两个七八岁男孩在这里溺水身亡。有风水先生说,此乃落水鬼捉怪,须用南方石板当桥面,方能压邪镇鬼。村人信之,便从南方弄来三块石板取代之。自此后有否发生孩子溺水事件,无法查考。

三、四月的清晨,水桥头景色最美,有树有桥还有水和鱼。它右侧耸立着一棵六七米高的楝树,枝繁叶茂,左侧是一棵枣树;对面河畔垂柳婀娜多姿,紧依柳树的是一片小竹林,春风送来了竹叶青香、小鸟的歌声;河面上,雾气蒙蒙,窜条鱼、鲫鱼嘴巴一张一合地发出“啪啪”的响声,看到有人来,便“唰”的一声响,各奔东西,瞬间不见,动作整齐划一。胆子最大的是以水桥头为家的码头鱼,它们把爱巢筑在水桥头的柱子之间,或水桥头附近的小泥潭里。清晨,成双成对的码头鱼相互追逐、嬉耍,见了人也不惊慌,照样谈情说爱,寻欢作乐。

早晨五六点是水桥头最繁忙的时刻。20世纪六十年代前农村没有自来水,吃河水,用河水。每家人家灶头间置一口大小不一的水缸,大的可盛三四担水。担水的人一般要抢在淘米洗菜人之前来到水桥头,这时河水干净,无杂质。母亲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水桥头担水,或淘米洗菜,她必须在清晨出工前将全家七八口人的脏衣服洗净,并喂好猪。

盛夏炎暑,我少儿时常来这里避暑玩耍。南浜畔随风飘拂的垂柳和北浜畔楝树的盛枝茂叶,相互交织结成了一幅巨大的绿色遮阳屏,水桥头就在这遮阳屏下,不论天气多么闷热,这里总是凉风习习,舒适惬意。我和弟弟、堂弟海良常来这里玩耍或钓虾。我们常玩的游戏是比赛闷水。闷水是游泳潜水的基本功。所谓闷水比赛就是,我们三人中二人当运动员,一人当裁判。当裁判一声令下,其余两人便屏住呼吸,钻进水里,看谁在水里待的时间长。用数数来计分论输赢。我们轮流当裁判。比赛结果大都是弟弟第一,海良第二,我殿后。作为兄长的我,输给两个兄弟,初觉羞愧,输多了也就面皮厚了,无所谓了。

七八月间,常发狂风暴雨。大雨过后洁净的河水变得浑浊如泥浆,正是钓虾的好时机。虾个头大,一斤有十几只,当地人称它为“大柴虾”,肉头厚,味鲜美,但非常狡猾,平时很难逮住。只有发浑水时,虾视力差,才可钓之。我和弟弟通常在水桥头三面各放一根钓竿,蚯蚓为诱饵。我们摸透了虾的习性,每次钓虾总有所得。有诗为证:“大雨过后水发黄,少儿握竿钓虾忙。虾儿色盲食香饵,青须摇摇入兜网”。

如今,老家的那个水桥头早已在地球上消失,但是,昔日那柳楝遮阴处,水清鱼又肥,“虾摇浮游须,渔鼓嬉戏鬣”(王安石《自喻》)的情景和趣事常在阿拉梦里再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老家的水桥头 2023-07-17 2 2023年07月1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