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美低龄化现象愈演愈烈,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整容行业往往会迎来“学生潮”,其中不乏未成年人身影。不少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在容貌焦虑影响下,不顾父母反对和手术风险,执意选择某种医美项目。
医疗美容不同于一般的疾病诊疗,具有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有医美服务需求的消费者,需提高认知能力,做到理性适度消费。按照相关规定,机构开展医疗美容服务,应当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在醒目位置悬挂,医师应当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并注册在该医疗机构,同时要在机构内公示。然而,有些美容院无法通过合法渠道取得药品产品的进货资格,使用的药品来路不明,多为水货、假药、劣药,为了利益还会滥用抗生素或激素药品,增加毁容或致残的风险。
一些医美机构为了利益,通过各种渠道向年轻人贩卖容貌焦虑,以此拓展业务。为吸引大众注意力、锁定更多目标客户,一些医美机构会故意夸大其词来宣传医美效果,让生活在低潮期和长期自卑的青少年自认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同时,为了让消费者接受手术项目,一些医美机构在宣传时会有意无意淡化手术风险。
目前,法律法规对青少年开展医疗美容并没有限制性规定。为此,上海、广州等地已经出台相关法规,对未成年人整容行为从法律层面予以规范。一些地区也开展了专项整治,重点打击虚假广告营销等行为,遏制广告乱象。只有各部门依法严格监督,对相关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才能遏制医美乱象,保护年轻一代的身体健康。 金勇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