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胜群
“营大者不计小名,图远者弗拘近利”。(唐·李延寿《北史·太武五王传》)。
有大格局、做大事的人,不会在小名声上算计;图谋远大目标的人,不会局限在眼前的利益上。
营大,图远,汉代的萧何,元代的耶律楚材,堪称榜样。
《史记·卷五十四·萧相国世家》中,记载萧何这样一件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刘邦率领大军进了咸阳,将领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向秦朝的府库,掠夺金银细软为己所有。只有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集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资料,并细心地保管起来。
其他人看重的是钱财,萧何看重的是秦朝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事实证明,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就掌握了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以后的战略行动、制定政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远些说,对稳定天下、巩固政权,起到了多少钱财也办不到的作用。
萧何(?-前193年),秦朝沛县官府监狱的一个小官。秦末天下大乱,便跟随刘邦起义逐鹿中原。楚汉相争时,被委以重任,留守关中,把关中经营成汉军的巩固后方,为刘邦打败项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打败项羽后,又协助朝廷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功居首位。
耶律楚材(1190年—1244年),又称耶律文正。生于北京,自幼熟读汉籍,精通汉文,官至中书令,窝阔台汗即位后,耶律楚材建议颁行《便宜一十八事》,设立州郡长官,建立赋税制度,制定初步法令,是促进蒙古贵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人。
《南村辍耕录》记载耶律楚材这样一件事:“丙戌冬十一月,耶律文正王从太祖下灵武,诸将争掠子女玉帛,王独取书籍数部,大黄两驼而已。既而军中病疫,惟得大黄可愈,所活几万人。”——这一年,耶律楚材跟随太祖攻下了灵武,其他将领都争先恐后地抢女人、金银财宝,唯独耶律楚材将书籍和中药大黄视为宝贵的东西,保存起来。很快,军队中闹起了疫情,只有服用大黄才能治愈。这时,耶律楚材保存的两坨大黄立了奇功,几万人服用后得以活命。
《南村辍耕录》的作者陶宗仪(1329年—约1412年),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元末兵起,他避乱于松江华亭。耕作之余,随手札记,后汇编成《南村辍耕录》,保存了宋元两朝的典章制度、史事杂录、文物科技、民俗掌故等等,是研究元史的重要史料。“吁!廉而不贪,此固清慎者能之。若其先见之明,则有非人之所可及者。”是他对耶律楚材发自内心的赞叹。
以萧何、耶律楚材的身份,面临发财的机会,完全可以随众大捞一把,比别人多捞多得,也不在话下。但就是不为所动。
廉而不贪,是品德,是修养。对于有大格局、做大事的人来说,是底线,是本分。心底里无私天地宽,他们有更高的目标,更大的追求。为公舍己,为公谋大,卓尔不群。
“若其先见之明,则有非人之所可及者。”一千年前,陶宗仪就感叹很多人不如耶律楚材。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