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网传安康学院一大四学生贷款参加培训后在公园自缢。9月9日,西安高新区警方发布警情通报,确定学生是自缢死亡,排除刑事案件。(9月9日华商网)
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受到不良培训机构的诱导,落入“培训贷”陷阱,引发了舆论关注,屡屡见诸报端。涉事学生在贷款参加培训后自杀身亡,让一些网友指责是无良机构的“培训贷”害了他。他的死是否与参加“培训贷”有关,不能就此断言,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事情真相。
据了解,年利率超过36%为高利贷,涉事学生的“校园贷”算不上是高利贷,可能并不属于违规贷款。而这家培训机构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也并不属于无良培训机构。
实际上,只要“培训贷”合法合规,不涉嫌欺诈,也无可厚非,甚至能够让各方“共赢”。但问题在于,涉事学生父母很早之前就已去世,家里只剩兄弟两人,他家境条件较差,培训机构、银行在为学生办理培训贷款时,要能充分考虑其还贷能力。培训机构、银行是否尽到了这一义务?工作还没有着落,又背负了债务,又是否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些学生本是希望通过参加培训班提高自身技能,对未来进行“投资”,结果却容易陷入一些无良培训机构精心设下的陷阱,让他们的“社会第一课”代价惨重。一方面,“培训贷”不能成为“消费陷阱”,不能成为坑害大学毕业生的“黑心贷”,要遏制“培训贷”乱象。因此需要教育、金融监管等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对教育分期贷加大管控。同时,相关部门要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教育分期贷款予以规范管理,如要防范培训机构诱导大学生贷款的乱象。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的帮扶力度,降低他们的就业成本,如不能简单用“培训贷”等“拆东墙补西墙”的措施来转移他们的就业成本,而要多一些实打实的就业帮扶措施,切实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
大学生参加“培训贷”后自杀身亡,背后真相为何,还要彻查学校、培训机构是否有违规操作的问题,要能总结教训,防范类似悲剧的一再重演。
如今,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而又受到经济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就业需求增加,企业招聘减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自然也就更加凸显。要降低大学生失业率,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就业市场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有力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为毕业生就业创业保驾护航,让他们的就业路少一些坎坷,能够再平坦些。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