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日前,国家网信办对知网作出行政处罚,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人民币5000万元的罚款。根据通报,知网运营的14款App,存在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比如,未经同意收集个人信息、未明示使用规则、未提供账号注销功能、销账后不及时删除用户个人信息等。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还严重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益。(9月8日中国青年网)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最让人害怕的就是个人信息的“裸奔”,既然如此,从源头上就应该堵住信息泄露的可能性。针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被滥用的现象,此前,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经营者要依法完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履行公示告知义务,规范个人信息处理程序,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
《民法典》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等。2021年8月,出台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进行了全面规范,明确处理个人信息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此外,《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也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要建立个人信息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机制。
个人信息保护直接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个人信息“非必须不收集”,应成为互联时代一条“铁律”。明确这一“铁律”,除了需要建立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制度、侵害补偿和惩罚机制,设置监督机构外,还应切实履行公民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和保密等方面的规定,如在信息采集的源头方面,对采集主体设定门槛、规定必须事先履行核准和登记程序等。
收集用户信息不能任性而为,这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个人信息“非必须不采集”的原则,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并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有关部门要依法严惩各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充分发挥典型案例教育警示预防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在开展业务过程中,也要提升员工法治意识,依法规范收集、使用、处理个人信息。让个人信息“非必须不采集”的原则既为商家提供行动指南,也为消费者维权、监管部门加强治理提供清晰依据,才能从源头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网,让消费者远离电信诈骗侵扰。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