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记者 陈颖婷
今年是上海自贸区设立十周年,十年来,上海海关在提升通关效能、深化功能拓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先后推出68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其中33项已在全国复制推广。而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改革试验田”中,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保税区海关关长杨玉宇以建设者的身份参与了多项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服务制度创新的设计和推动工作,让创新监管有了抓手,自贸区“管”出规范,“放”出活力。
助力企业适用关税免除
今年以来,在上海海关的领导下,杨玉宇和她的同事们坚持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融入海关监管一线,走进企业生产车间,抓住区内企业和基层关员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主动搞清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梳理形成问题、责任、任务3张清单,持续提供答疑、政策解读等服务,做好“传导线”,对调研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开展全面分析,研究形成高质量的对策建议,切实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期间累计对区内47家企业开展调研,解决问题31个。
在一次走访调研时,区内一家医疗器械进口企业的2票报关单,引起了杨玉宇的关注。原来企业申报进口的医疗器械模组,由于原材料产地原因,虽然从越南进境,但却无法适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必须按4%税率征收税款。在了解情况后,她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集合保税区海关原产地、税收征管领域的业务骨干,对企业生产链供应链各环节进行“解剖麻雀”式分析,开展协定适用性研究,并提供“一对一”惠享申报指导,帮助企业通过适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累积规则享受到关税税款免除。据企业介绍通过累积规则,相关原材料可以视为越南本地的原材料,根据自身经营规模估算,适用此规则后预计全年可以节省税款约2500万元。
全国首创“白名单”制度
上海海关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政策创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汇聚发展。过去,进口研发用药量再小,都必须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这中间存在一个矛盾——办理《通关单》的前提是药品已在中国国内注册,而企业研发用药并非普通药品,不做临床使用,更不可能上市销售,进入注册流程显然不现实。这就导致研发用药的进口陷入死循环。作为生物医药产业重镇,上海每年都要进口用于研发的特殊物品,其进境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研发及后续新药上市进度。
在杨玉宇时任综合业务处处长期间,带领同事深度参与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会同上海市商务委、市药监局等部门在全国首创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白名单”制度。随着“白名单”制度的实行,“白名单”内的研发用物品无须办理《进口药品通关单》,保障研发企业以最快速度通关,不耽误研发进度。
落实“两证合一”改革
2015年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开展“汽车平行进口”业务试点,至2022年实现从百万级规模到亿级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但是在前期调研中,部分企业反映进口车价高,资金占用成本大,早一天拿到进口机动车辆《货物进口证明书》和《进口机动车辆随车检验单》,便意味着早一天释放巨量资金。
在上海海关的领导下,时任综合业务处处长的杨玉宇,积极向海关总署报告,寻求政策突破,并主动对接公安交管等其他进口车辆管理部门,推动“两证合一”改革试点。
当杨玉宇任保税区海关关长后,迎来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推动“两证合一”改革的落地。为此,她组织提前做好试点运行预案,在加强企业政策宣贯和操作指导的基础上,建立审单、查验、拟证、出证环节联动机制,设立属地查检绿色通道,优化出证流程,专人专岗提供缮制、核查、发证服务,据企业估算平均每辆车从申请到取证比改革前能压缩1-2天,“两证合一”改革提高进口整车通关入市效率,提升最终用户上牌的便利性,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