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龄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中国保健协会调查显示,我国每年保健品销售额高达2000亿元,其中老年消费者占半数以上。然而,随着老年人对养生保健的需求不断增长,巨大的市场让一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利用老年人害怕疾病、渴望健康的心理,采取虚假宣传、欺诈等手段骗取老年人钱财,保健品“坑老”事件时有发生,严重侵害老年人权益,严重时甚至危害老年人生命健康。调查显示,保健品成为消费者最不满意的商品之首。有哪些常见的购买“保健品”陷阱?如何购买才不会上当?面对琳琅满目的产品,如何甄别信息?
陷阱一:养生讲座当铺垫
70多岁的苏阿姨,退休前是上海一家医院的管理层。其女儿表示,母亲今年开始听这个“名医”讲座,每天按时按点上课,课后还答题,答对题奖励几毛钱,动力满满。前几天去她家时,看到了一箱“××大补丸”,追问后才知道是她花了5000块钱买的。
按说苏阿姨具有比较专业的医学积累,应该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女儿说:“药品宣传上几乎能包治百病。我妈妈现在痴迷不悟,还在天天上课、吃药丸。爸爸从不相信这些宣传,也经常劝她,但劝阻无效,家里一向是妈妈做主。”苏阿姨的女儿说,她查了资料,生产药品的厂家曾多次被处罚过。
一些不法商家以“访谈、讲座、座谈会”等形式为幌子,邀请一些广告“明星”,假冒专家、教授及老中医,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顺便兜售保健品。不少老年人因为盲目信任这些所谓专家或名人的介绍,从而选购了大量假冒保健品。
提醒:
对“老年人讲座”留个心眼儿,多对照生活常识想想,实在无法判断,也要采取“拖”的方式,弄清楚产品的真实面目再出手也不迟。
陷阱二:试吃试用套住你
骗局中,最普遍被不法商人使用的“试吃试用”也是屡屡得逞。针对老年人比较节俭的特点,一些商家会采用试吃试用的方法,告诉老年人可以先试吃几天。在试吃的过程中,会有专人跟踪问访试吃情况,在问访中,不停地向老年人灌输该产品如何如何好,然后向老年人诉苦自己工作如何不容易,完不成业绩公司会如何如何等。面对态度诚恳的小伙子小姑娘,几次下来,很多好心的老年人就觉得“孩子在外打拼不容易”,而且也试吃过了,没什么不适感觉,掏钱购买水到渠成。
提醒:
对于一些突如其来的推销员,老年人不要碍于面子。实在回绝不了,就用一些诸如“过两天再说”之类的语言先应付过去,然后离开“是非之地”。
陷阱三:“黑科技”幌子难分辨
“某手表能预防癌症、某卫士能在休克时救命、某仪器能够给人体充电、某仪器能把自来水变成治病神水……”七十多岁的王女士听信这样的虚假宣传,东拼西凑,花了40多万元购置了保健产品,并没有换来健康,反而留下了一身的病痛和沉重的外债。
保健品销售展会一般在高级酒店租一个厅或在公司会议室举行,老人入场后将接受“名医”讲课“洗脑”。一般公司老板会先渲染公司实力有多强,例如,与××大学医学院达成战略合作、所邀请的名医名气如何大。讲座引入很多生物科技、量子科学、激光治疗时髦概念。打“科技牌”是保健品会销常用套路。
一些非法保健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治疗某种疾病,使用“彻底根治”“药到病除”等用语,或者以“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无毒副作用”等承诺,欺骗、诱导老年消费者。老年人往往非常“恨病”,保健品销售人员就是抓住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老人想听什么就说什么”。
提醒:
老年人在通过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等媒体接触广告时,要提高辨别意识。很多所谓的高科技产品实际上就是普通的保健品。
陷阱四:免费体验藏猫腻
一些不良商家经常打着所谓的“专家”名号进行所谓的“义诊”活动,先是免费讲课,再进行免费量血压、血脂等常规检查,假称老年人患有某种“严重疾病”,最后利用老年人听到病情六神无主的状态,适时地推销保健品。
非法组织者还选择在菜市场、集贸市场附近以及公园晨练的老年人,他们谎称受医院委托,正在开展一项针对老年疾病普查的“心脑康复工程”,该活动由“中国老年X病预防中心”和“中国第X军医大学”联合主办等。最后,他们向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老年人发放免费体验卡,根据此前的健康调查,有针对性地夸大产品功效,诱骗老年人花高价购买。
提醒:
要特别防范所谓的“专家”,他们实际上就是企业销售人员,只是穿了个白大褂,趁机向老年人推销高额保健品。千万不要被这种所谓的“免费体验”所诱惑,要知道“免费午餐”背后肯定暗藏猫腻。
中消协:保健食品不是药品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不能用保健食品代替药品治疗疾病,以免贻误治疗时机。中消协提醒广大老年消费者在选购保健食品时应注意四点:
其一,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保健食品为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保健食品是食品,不是药品。出现疾病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用药,不能用保健食品代替药品治疗疾病。
其二,谨防虚假夸大宣传:选购保健食品时,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核对保健食品注册号/备案号,根据保健食品的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信息科学选择,并按标签、说明书的有关要求食用,切忌盲目购买和食用。
其三,远离私下推销:网上选购保健食品,要通过正规的电商平台,仔细核对其食品经营许可证或备案凭证和保健食品注册证书或备案凭证信息。切勿轻信来源不明的朋友圈、朋友群、不明小程序等推销信息。
其四:理性明白消费:科学正确选购保健食品不仅需要避开各种消费“陷阱”,也需要消费者充分了解健康知识和保健食品知识,准确把握自身状况及客观需求,从而选择适合自身所需的保健食品。
加强广告整治,加大违法成本
上海市人大代表崔建华认为,应该加快立法步伐,明确要求宾馆、酒店、农家乐等营业场所不得在明知是欺诈行为的前提下为营销人员提供会议营销场所,对于擅自违规提供场所并造成消费者损失的,应追究连带责任;同时严格落实食品保健品广告及相关节目播出的要求,重点打击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虚假违法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广告行为。
崔建华建议,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平台、街道社区等线上线下多种渠道,进行防骗宣传工作,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加大对营销欺诈案例的曝光,建立举报奖励机制。
业内人士表示,治理保健品“坑老”,关键是依法精准“护老”。首先,必须以保护老年人权益的名义,治理保健品乱象,消除监管盲区,并制定铁律严厉打击。查处口头夸大保健品功效等违法行为,并以诈骗罪论处,提高夸大保健品疗效等行为的违法成本。
同时,可以通过让违法者承担惩罚性赔偿责任,加大违法成本,从而震慑和警示潜在的制假售假违法者。再者,应加大正面宣传力度,让老年人科学认识、理性选择保健品,如果商家存在误导消费者、夸大产品疗效等虚假宣传行为,要保留视听资料等证据,及时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特别是,子女应该更加关心老年人,提醒他们不要贪小便宜,不要轻信所谓的疗效。
(来源: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工人日报)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