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如此“美德”

本文字数:873

□杨念文

近来读到《晋书》《世说新语》等书所载晋朝人邓攸“弃子存侄”的故事,不禁冷飕飕一阵脊背发凉。

邓攸的弟弟去世后,其子随邓攸生活。邓攸对其呵护有加,视同己出。有一年,胡人入侵,邓攸夫妇带着儿子和侄儿一起逃难。兵荒马乱中,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邓攸和夫人商量:两个孩子恐怕不能都存活下来,不如把自己的儿子扔了,只留侄子,毕竟我们还年轻,以后可以再生,而弟弟只留下这一根独苗,不能让弟弟无后啊!妻子虽然百般不舍,也只好无奈答应。

那可怜的孩子后来命运如何?史书上没有记载。我想,多半是冻饿而死,或是被虎狼吞吃。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遗弃亲生儿子的邓攸反被尊奉为道德楷模。几百年来,邓攸的形象高大尊贵。

把丑恶看作美德,把泯灭人性的人当作道德典范,此类文化糟粕在我们悠悠千年文明史上,绝非仅此一例。

《二十四孝》中有一个“埋儿奉母”的故事。汉朝人郭巨,夫妻俩奉养年迈的母亲。家境贫寒,后来生了一个儿子,郭巨对妻子说,现在又多了一口人吃饭,会争母亲的口粮的,不如把儿子给埋掉了吧!于是夫妻俩就开始挖坑,准备活埋亲子。当挖到三尺深时,挖出了一大坛金子,坛子上写有文字:“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于是夫妻俩欢欢喜喜捧黄金回家,赡养母亲,养育儿子。《二十四孝》评道:“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一个企图谋杀亲子的凶犯,竟被如此颂扬!

以孝之名,“正大光明”地杀人,而且杀的是自己的亲骨肉!郭巨这种人,理应受到千人指责,万人唾骂。然而他竟然登上道德的神坛,供万世效仿学习,真是可悲!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郭巨、邓攸之流正是以道德之名,行“吃人”之实。

令人不解的是,直到今天有些学校、社区、街道还把充斥着封建糟粕的“二十四孝图”张贴在醒目位置,美其名曰:弘扬传统美德!这种泯灭人性的所谓道德准则,有什么值得弘扬的呢?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如此“美德” 2023-11-13 2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