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心洗则清”方为廉

本文字数:884

□沈  栖

山西新绛县绛州大堂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碑,上面镌刻着“文臣七条”:清心、奉公、修德、责实、明察、劝课、革弊。这是宋代著名的廉政戒律。“清心”赫然列为“文臣七条”之首,足见其至关重要。诚如道家“清心诀”所云:“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尘垢不沾,俗相不染”。为官“清心”,品行自正。

“人者,心之器也。”人总会产生某种欲望,总会对某些诱惑引发心动而影响行为。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权力论》一书中说:“人类的某些欲望是根本无止境的,是不能得到完全满足的。”“在人的各种无限欲望中,主要的是权力欲与荣誉欲。”为官者一旦有了权力欲,势必走向滥用权力。除了权力欲,为官堕落的还有贪图钱财的物欲和贪恋美色的情欲。“其心甚污,其行必恶”。心不净则行不端,官员的心一俟蒙上这些污垢,那么他的行为肯定有悖初心、有违使命,理想信仰束之高阁,党纪国法抛之脑后,伦理道德踩之脚下。

心污必须清水洗。洗涤内心的污垢,方能留存一个“清心”。适如南宋理学家朱熹所说:“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四书集注·大学》)

“洗心”出自《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作为禅语,“洗心”的寓意是清除内心的杂念,净化心灵,使其回归纯净和宁静的状态。北宋被誉为“高德之士”的廉吏赵概善于“洗心”。他在办公的案头上摆放一堆黑白两种豆子和一个瓶子,每天自检,“起一善念,投一白豆于瓶;起一恶念,投一黑豆于瓶。”起初,瓶中的黑豆多于白豆,随着不断内省、克制、改过,黑豆式微,白豆趋多。如何洁心正己?“洗心”除了自我因素外,外部条件也是须臾不可或缺的,诸如党纪国法的约束、信仰宗旨的践履、群众监督的实施,等等。更何况,“洗心”绝非“毕其功于一役”,如西汉辞赋家枚乘所说:“积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时而用;弃义背理,不知其恶,有时而亡。”“洗心”亟需持之以恒。

物洗则洁,心洗则清。为官者需要不断学习以坚定政治信仰,经常进行自我反省,保持良好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念。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洗心不使染尘”,永远走在道德和精神的前沿。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心洗则清”方为廉 2023-11-13 2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