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法治随笔

石匠马拴

本文字数:995

□雷长风

在修建红旗渠的十万大军中,我真正认识的,只有一个,他叫马拴。

马拴是个石匠。刚满16岁就上了红旗渠,一直在工地搬石头、凿石头、砌石头。饿过肚,生过病,睡过悬崖和窑洞。他家住在深山里,祖祖辈辈出不去,除了凿石头,就是种田地。

以上这些话,是马拴在延津李香村水闸工地帐篷里,亲口给我说的。时间是1985年夏天。那天下大雨,白天睡觉,晚上喝酒。喝得高兴,说了不少往事。马拴说这辈子让他最吃苦的就是红旗渠,让他最光荣的也是红旗渠。马拴是红旗渠33000个石匠之一,这让我很自豪:我与马拴,今生有缘。帐篷夜话,抵足而眠。

我们修的闸,叫引黄南分干灌渠李香村节制闸。大闸两端的内堤,需要片石衬砌。平原人擅长垒砖打坯,对砌石头一窍不通,于是就请来林县的石匠,做护坡工程。30名建筑队员,最年轻的是队长马拴。

所谓片石,就是山上爆破的石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薄厚不均,轻重不一。有的三五十斤,有的七八十斤。要把它们砌成平面,需要较高的技术。马拴拿石头,像玩泥巴一样容易。他放好高度线,铺好砂浆,选准一块片石,轻松抱起,慢慢放下,再根据这块石头的长相,给它搭配“夫妻”。凸对凹,舌对口,王八看绿豆。经过排列组合,对接得妥妥贴贴,然后灌浆勾缝。铺出来的护坡,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像一盘摆好的围棋,像精心绘制的艺术品。

周围的村民,听说从红旗渠来了石匠,纷纷来看稀罕。他们发现马拴和那些石匠们,从早到晚,都是大汗淋漓。脖子里的毛巾,隔一会就要在清水里涮涮。天天馒头咸菜,个个吃得香甜。马拴和他的建筑队,把红旗渠精神传得很远。

遗憾的是,自从水闸修好后,我再也没见过马拴。那时没有电话,只记住了他的名字,时常会想起他那憨厚的笑脸。

一晃几十年过去,机会终于来了。今年9月22日,我随河南省杂文作家采风团到林州学习,第一次看到了红旗渠。

庙荒村是红旗渠唯一从村中穿过的村庄,村里有棵千年皂角树,风景特别美丽。在蒙蒙细雨中,我来村里参观。71岁的刘龙保老汉,住在皂角树旁,热情地邀我去家里坐坐。我向他打听马拴,他告诉我:早些年听说,有个马拴带着一批石匠去了南方,成立了一个建筑公司,村里人都跟着挣了大钱。又听说他在珠海安了家,儿子接了他的班。要真是你说的那个马拴,他忙碌了一辈子,也该歇歇了。

从刘老汉家出来,我对着遮天蔽日的皂角树,默默祈祷:祝马拴安享晚年!

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治随笔 A07石匠马拴 2023-12-18 2 2023年12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