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声音

雕“三孩”易 生“三孩”还需更多保障

谚路

本文字数:1480

  武汉汉口江滩雕塑“一孩变三孩”?近日,长江日报记者现场看到,确有一处看起来比较新的雕塑为两个大人与三个孩子。

  一位在附近摆摊的市民介绍,这个雕塑原来是“一家三口”,已存在数年。此前是一对父母牵着一个孩子在玩耍,大概在一周前,“一家三口”变成了“一家五口”。

  有媒体翻出了2020年的照片,证实了这个变化。这个雕塑名为《美好未来》,设计师介绍设计的初衷是希望以一个家庭来反映生活的美好,造型有“花好月圆”的寓意。有网友表示,随着三胎政策的实施,家庭规模也扩大了。也有专家明确表示,江滩雕塑“一孩变三孩”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宣传三孩政策。

  城市雕塑本应具有“纪念符号”的意义

  人们或许有些意外于作品紧跟时事,但这其实也正常,雕塑作为公共空间的一种表达形式,本身也应和时代同步。城市雕塑的功能,除了视觉上的欣赏和精神上的文化熏陶之外,还具有“纪念符号”的意义。

  将国家的大政方针进行定格,是城市雕塑的题中之义,也有营造氛围、凝聚共识的作用。

  而且城市雕塑的更新,也不失为一个提醒:当前“幸福家庭”的形态已经变得更加多元,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也需要更加有力的推举。

  人们对公共表达里的这种细节变化十分敏感。即便人们对这种变化的捕捉,并不总是准确,也有“想太多”的时候。

  但人们对公共空间里“家庭形象”的关注,也在传递一种态度:人们期待社会对家庭的支持、对生育的鼓励,能够落实到实实在在的措施上,而不只是意象本身的变化。

  客观来看,人们的这些呼声并没有被忽视。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项鼓励生育的措施密集出台。而对于这个新雕塑的出现,其实也没必要这么错愕,上上下下都在凝聚合力、努力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雕塑也在与时俱进地传递着社会脉搏,与人们的生活同频共振。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慢慢习惯这个雕塑,雕塑会更自然地融入城市的图景。也希望在未来,在社会提供了充足的保障之后,人们对生育多胎也感到自然与从容。而这,更是应当努力的方向。

  热议背后,政策保障才是最大的期盼

  人口政策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以及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在老龄化人口结构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国于2021年确定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这是改善我国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的应对之策,表达了政府着力解决我国人口结构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良善初衷及战略定力。

  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实施了一些鼓励生育的优惠政策,如陪产假、产假延长等,但实际情况和实施效果差强人意,由于一些企业没有落实到位,个别政府部门监管不严,基本上只是一种象征性引导,并没有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沦为“纸面福利”。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生育问题不仅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关乎国家的现在及未来。各级政府部门要着力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要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强税收、住房等支持政策,保障女性就业合法权益。要出台更细致的家庭生育友好政策,同时建立起服务全社会的托幼服务,降低教育成本,免去一个家庭生育三孩的后顾之忧,让育龄夫妻愿意生、生得起也养得起,为“一孩变三孩”提供有力支持。

  总而言之,“一孩变三孩”,政策保障才是关键。从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公共服务等多领域联合发力,降低民众的生活压力和养育成本,尽力帮助人们摆脱生育困惑,共同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增强生育者的信心与保障,让“一孩变三孩”不再是江滩雕塑的“独有”变化,而是全国适龄生育群体的自愿行为,让人口稳定增长成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国家发展的有效途径。

  综合自荆楚网、新京报等

  谚路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声音 A03雕“三孩”易 生“三孩”还需更多保障 谚路2024-01-09 2 2024年01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