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声音

考证不是化解中年危机的“护身符”

龙敏飞

本文字数:847

  □  龙敏飞

  近年来,不少职业资格考试呈现火热局面。然而,记者了解到,不少职场人对于考证呈现“随大流”的心态,盲目性较强。专家建议,“考证热”高烧应该退一退,人们应该理性考虑自身情况和职业发展目标,并对相关资格考试的培训增强防范意识。(《华商报》)

  你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刀。在“35岁歧视”和“中年危机”的夹击下,很多“中年人”选择了“磨刀”。怎么磨呢?现实的选择并不多,无非是疯狂考证而已。不管是自己有兴趣的,还是跟自己工作有一定关联的,那必然是要考的,毕竟,“证”多不压身。再加上自媒体时代,很多账号持续放大中年焦虑,将个别考证后人生有转折的例子无限放大,这让更多中年人变成了“不是在考证,就是在考证的路上”的状态。

  任何人的努力与付出,都应该被看见,中年人考证的努力,亦如此。无法否认,考证的中年人至少还有斗志、还有想法、还求突破,比躺平者要好很多。何况中年人的窘境与压力是如此明显:一边是优秀的“后浪”不停冲击,他们精力旺盛,心无旁骛;另一边则是不尴不尬的年纪、不上不下的位置,拖家带口、劳碌奔波的影子……

  努力应该被看见,也应该被尊重,但考证真的能缓解焦虑感、抵消危机感、带来安全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现实生活中,固然有通过考证改变人生的例子,但少之又少。对多数人来说,还是需要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深耕才行,东挖一锄头西挖一锄头,不能跟着一开始的目标前行,半路出家的选择,大多都无法善终。毕竟,考证的捷径,远不如脚踏实地的努力更让人放心。更何况,考证本身也在不断被压缩,此前人社部就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优化后的目录与2017年相比,职业资格减少了68项,削减49%,这其实也释放出一定的信号。对考证族来说,也是一种警示。

  不是所有的证书,都能转化为现实的“产能”,多数证书既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敲门砖,也不是护身符。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对焦虑的中年人来说,就没必要通过考证来纾解压力,而应在自己的领域持续耕耘,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做好手头的事,说不准还能收获不一样的惊喜与意外。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声音 A03考证不是化解中年危机的“护身符” 龙敏飞2024-01-09 2 2024年01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