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超10万个家庭,线上线下学员累计超500万,让大批学员走进世界名校或考入国内985、211院校……当看到教育公司列举这样的“成绩”,很多家长都不免心动。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这家名为“扶鹰”的教育公司采用拉人头、发展下线的金字塔式销售模式,引发不少学员家属投诉、报警。目前,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市场监管部门已对扶鹰违反广告法的问题进行了立案调查。
销售模式高度指向传销行为值得警惕
媒体报道的诸多细节显示,扶鹰教育带有明显的洗脑和精神控制特征。更可疑的则是扶鹰教育“人传人”的销售模式:比如A将免费课程推荐给B后,B的个人账号便绑定了A,B之后的所有消费,A都可以按35%抽成。而若B缴纳2980元成为“志愿者”,继续发展学员C,C在扶鹰消费线下课程后,不仅B可以提成15%,A也可以提成20%。
这种多层次的计酬方式高度指向法律所定义的传销行为,而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禁止传销条例》,认定传销行为的要点包括:组织者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对发展的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滚动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组织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交纳费用或者以认购商品等方式变相交纳费用,取得加入或者发展其他人员加入的资格;组织者要求被发展人员发展其他人员加入,形成上下线关系,并以下线的销售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上线报酬。
目前,杭州市上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经对扶鹰总部进行检查。执法人员表示,由于扶鹰与其各层级销售人员撇开了关系,因此根据现有材料,暂时无法认定是传销。上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也表示,如有学员愿意主动提供证据的,请与该局联系。
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动向。和传统的传销团伙不同,这些机构不再施加明显的人身控制和肢体伤害,相反主要通过封闭环境、信息灌入等方式,对“学员”施以精神控制,再进行牟利。同时也规避了一些法律风险,比如以教练培训、能力提升、团建为名进行运作,以保护隐私的幌子对培训内容严格保密等,这都给查处和监管带来了难题。
对于这种新型的精神传销,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部门都应当及时跟进,更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常态化监管,绝不能再让它们游离于法律之外。
以家庭教育之名搞非法营利不可取
不同于大多数直接面向学生开展培训活动的教育机构,扶鹰教育瞄准的赛道是家长培训,即面向对子女教育存有焦虑、亲子关系亟待改善的家长兜售家庭教育辅导课程。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部分家长报名参加扶鹰教育的辅导课程后,竟然沉迷其中,影响了与孩子正常的沟通交流,已然背离学习初衷。
根据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公开信息显示,今年1月,《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职业标准》才通过终审。根据此前公开的征求意见稿,成为相应等级的家庭教育指导师,需要满足达到一定从业年限、具有相关专业学历、通过考试等要求。尽管家庭教育指导师仍属于新职业,但相关资质认证并非简单的“线上学习”就能完成,扶鹰教育提供的培训能否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可,要打一个问号。
《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依法开展公益性家庭教育服务活动。”“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可以依法设立非营利性家庭教育服务机构。”在这部法律中,除了“家庭责任”,“国家支持”和“社会协同”分别单独成章。不难发现,目前国家对于促进家庭教育的法律政策设计,趋向于公益性、非营利性,追求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同时不增加家庭经济负担。
目前,尽管尚不能认定扶鹰教育等打着家庭教育名号的营利性机构为非法组织,但其运营模式和实施细节,明显有违促进家庭教育的初衷与宗旨。对此,广大家长必须长一个心眼,看清此类企业宣传幌子背后的实质,避免花冤枉钱。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应规范提供家庭教育服务的社会机构,完善标准建设,坚决杜绝以家庭教育之名搞非法营利的行为。综合光明网、南方都市报等 (业勤 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