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声音

AI成论文“第二作者”高校应积极应对

耳东

本文字数:1511

  300人的写手群里,不时弹出中介的论文订单;一篇1.2万字的本科毕业论文,中介开价450元,被写手“秒抢”;有“代写工作室”一个月就接到了600余单业务……日前,有记者在一些“论文工厂”卧底调查后发现,这些中介宣称的“老师代写”,不过是一些论文剽窃者,或使用AI写作的外行人。在AI“赋能”之后,这些写手“如鱼得水”,以至于一些初中生也做起了写手,甚至有职高生代写博士论文,令人瞠目结舌。

  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宏大课题

  随着技术发展,各类AI工具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普遍。掌握AI工具的使用,将成为一项必备的基础技能。这种趋势是无法阻挡的。因此,“一刀切”地禁止大学生使用AI工具无异于刻舟求剑。就以论文写作而言,回避不是应对之道,“善用”才是正确姿势。

  人工智能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强大,它也有其局限,存在风险和不足,不能盲目相信和过度依赖。

  看到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学会甄别不良信息、虚假信息、违法信息等,是善用的第一步,这也是高校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应该向学生传递的。而且,AI虽然可以利用过去已有的知识来回答问题,却难以创造全新的内容。过度依赖AI,让AI代替自己思考显然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去年底,科技部发布的《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明确提出,AIGC不应该用来产生研究假设、直接撰写整篇论文文本、解释数据、得出研究结论。近期多所高校试行或出台相关规定或办法,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正是意识到了存在学生滥用AI的问题。

  这些规定填补了监管空白,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对利用AI写作论文的规范,既然还停留在高校“自主制定”规章制度的阶段,就说明还缺乏统一性,也远没有形成行业性的共识及其保障机制。因此,有必要加快制定更加详细具体、面向全国的人工智能使用伦理规范。

  还要认识到,AI越来越深度参与到高校学生论文写作,只是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带来全方位挑战的一个侧面。

  相比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而言,高校如何深入推进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变革,在技术冲击下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能力,这些都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宏大课题。

  此外,改革毕业论文考核机制,加强对学位论文、毕业设计的技术监管,而不是简单关注“查重率”,也值得持续探索。

  本科生考察应破除“唯论文”倾向

  论文代写现象由来已久,但随着AI的出现,查重变得更加困难。靠这样的方式产出的论文,能够通过审核,这才是更加值得警惕的问题。

  当AI代写大肆涌入高校,是否“代写”仿佛已变成判断学生论文的重要标准,高校也有必要正视另一个问题:对于学业能力的考察,是否也有必要告别对论文这一单一标准的过度依赖?事实上,很早以前,针对学生论文质量不高、抄袭严重等现实问题,就有不少声音,建议应取消本科生论文,代之以更多元化的考核机制。

  绝大部分本科生在校期间其实并没有受到专门的学术训练,在毕业时统一考察论文写作,原本就与本科教育体系及其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脱节。这种客观状况,天然就增加了毕业论文作弊的可能性以及学生的抵触心理。甚至可以说,它已成为一个突出的大学生道德诚信风险的诱发点,特别是在AI代写出现后,这种风险更有可能被放大。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各类人才评价标准应该破除“唯论文”倾向取得了巨大的共识,并且落到了具体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上来。既然更高层次的人才评价标准都可以破除“唯论文”,对于本科生的评价,为何就不能打破“唯论文”的标准呢?

  可以说,综合各种因素看,是继续将毕业论文作为考察本科生学业能力的唯一标准,还是代之以更多元化的、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项目,是时候引起更多的讨论和探索了。

  综合自澎湃新闻、光明网等

  (耳东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声音 A04AI成论文“第二作者”高校应积极应对 耳东2024-05-24 2 2024年05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