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声音

AI魔改国产老剧 也要严守边界

业勤

本文字数:1497

  最近,各类平台上出现了不少被AI魔改的国产老剧短视频,比如《甄嬛传》的宫斗戏成了枪战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突然打起了拳击,《西游记》里的唐僧“答应”了妖精等等。在视频留言区,有网友表示现在AI视频技术太发达,有时都分不清是AI的二次创作还是“官方整活”。

  AI爆改视频要严守“二创边界”

  一直以来,舆论对网上影视剧二创作品有较大争议,焦点在于二创者是否有自由创作权利,二创作品是否侵犯了原创者版权,创作者是否存在过度解构、扭曲原作、篡改原义等问题。如今看来,AI爆改视频仍未能避开这些问题,而且一些创作者为吸引眼球,过度追求新奇和搞笑,一些AI爆改视频存在魔改原作、二创剧情“飞起”的情况,愈发偏离原作本身。

  眼下,AI爆改对象主要是经典影视剧,其中的经典镜头和桥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早已深入人心,一旦被恶搞难免招致观众和舆论的批评。尽管一些AI爆改作品以搞笑幽默为主、不乏创新创意,收获一众拥趸,但对原作的过度解构和扭曲,很可能损害原作的艺术性和完整性,甚至会使未看过原作的人对原作产生错误理解。

  更关键的是,部分经典影视剧的版权并未过期,仍处于法律保护之列。然而AI爆改视频的创作者并未获得原创者许可,便擅自对原作进行再加工、再创作,忽视了对原作的尊重和保护,涉嫌侵犯原创者的知识产权。类似的“二创侵权”纠纷案件曾不断上演,如果AI爆改视频依然“走老路”,那么相关版权纠纷,恐怕也会接踵而至。

  AI爆改视频要严守“二创边界”。一方面,创作者、发布平台要尊重原创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寻求与版权方的合作和授权,确保“AI二创”合法合规。另一方面,创作者在二创过程中也应严守创作底线,不过度解构、曲解原作内容。无论如何,AI技术不能成为侵权行为的帮凶,面对AI技术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乱象,监管和规范的步伐要再快些。

  老剧被魔改,可能扭曲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比起侵权与否的法律问题,这阵突如其来的风潮还有更深远的文化冲击。如果说传统社会中的书籍、文献是承载人类一切记忆的核心,那么在当代社会,新媒介已经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我们的叙述方式——影像画面已经肩负起构建时代记忆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说,《红楼梦》《西游记》等国产老剧不仅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不知不觉间将一代人的日常生活事件纳入了叙事结构。比如常有网友怀念年少时赶回家追剧的情景,回忆自己和伙伴们模仿剧中人物、角色的往事。而一旦那些埋藏在脑海的画面被AI篡改,并且被反复观看,极有可能扭曲个人的记忆。

  那些老剧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表达的价值观念往往也和特定时代、社会和人心的普遍认知和思潮息息相关。比如《西游记》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还用美猴王正直勇敢、不畏强权的形象鼓舞、激励了一代观众;《甄嬛传》里极具厚黑色彩的宫斗戏,事实上也映射着观众对现代社会过度强调“竞争”“淘汰”的职场文化的严肃批评。

  经典影视剧的存在,还可以让跨越不同代际的集体记忆得以互构与强化——70、80、90、00年代出生的人,可能会因为一部《西游记》而获得“共同语言”。影像记忆作为社会精神共同体重要的纽带,不仅是个人的精神财富,也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力量。

  因此,尽管我们不必对魔改国产老剧的短视频太过较真,但对因此引发的狂欢、解构和颠覆,仍然有让人担忧的地方——如果新一代观众,比如部分青少年观众对《红楼梦》的印象当真停留在了林黛玉“打拳击”,那么不同代际之间的精神纽带也有可能就此断裂,精神上的共识也会消弭。

  无论这是不是一种“危言耸听”或“杞人忧天”,在AI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我们确实应该保持一份警惕和清醒。综合工人日报、澎湃新闻等  (业勤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声音 A03AI魔改国产老剧 也要严守边界 业勤2024-12-06 2 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