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声音

公共艺术设计,到底谁说了算?

徐建声

本文字数:920

  □  徐建声

  据媒体报道,日前,辽宁朝阳一女神形象的花灯引发吐槽,当地文旅局工作人员称“大家的反馈都收到了,我们也非常重视这件事,正在积极沟通”。

  红山女神像花灯,作为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历史传承的艺术作品,本应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这座花灯却因其与预期形象大相径庭而备受质疑。网友们纷纷表示,花灯不仅未能准确传达红山文化的精髓,反而因其异域风情而显得格格不入。

  无独有偶,此前广东的“棺式地铁站”也因其独特的造型而引发热议,也许设计师对于这种造型有其独特的理解和思考,但在公众眼中,这样的设计却显得过于诡异和突兀。

  这些“奇葩”艺术形象和设施的出现,暴露了公共艺术决策机制和设计审核流程中的诸多问题。一方面,设计方案的审核把关不够严格,导致一些质量不高、与公众审美相悖的作品得以通过。另一方面,公众意见的征求不够广泛和深入,导致一些作品在未经充分论证和公众认可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马。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和审美权益,也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文化传承。

  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重演,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大设计方案的审核把关力度,确保每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都能符合公众的审美需求和城市的文化定位。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的设计评审机制,邀请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共同参与评审过程,确保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其次,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公共艺术作品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该通过问卷调查、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质疑,确保公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者和施工方的监管和管理。对于设计质量不高、与公众审美相悖的作品,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和处理。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方的资质审查和质量管理,确保每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都能以高质量的标准呈现在公众面前。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公共艺术作品的质量和审美价值。通过加强规划设计和审核把关等环节的工作,让每一件作品都能成为城市文化的瑰宝和传承的载体。同时,我们也要倡导尊重公众审美的理念,让城市的文化建设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文化享受和精神寄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声音 A02公共艺术设计,到底谁说了算? 徐建声2025-01-20 2 2025年01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