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老法今说

过年回趟家耗时又费钱

古代“春运”有“大巴”和“高铁”

本文字数:2334

古代官员是春运主要群体之一 资料图片

古代的轨路 资料照片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是随着改革开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放宽后,中国出现的特有的社会现象。因此,从狭义来说古人是没有春运的,但从广义上来讲,从春节出现开始,春运现象就存在了,即所谓春节期间的出行。

  2025年春运来了,现代人订好机票、火车票,或者自驾,就能回到千里之外的家乡。而在古代,人们过年是如何返乡的呢?古代的“高铁”和“大巴”又是什么样的?

  哪些人回家?

  主要是公务人士和商人“回家难”现象普遍

  据考证,周代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古代“春运”也应运而生。然而,受自然条件,特别是封建时代“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因素的限制,古时候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与今天不同,古代“春运”的主体并非“外出务工人员”,而是公务人士和商人。

  由于路途遥远、交通条件落后,许多人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相当普遍。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代诗人薛道衡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他从北方来到南方,春节期间,也没能及时赶回去与家人团聚,就用《人日思归》一诗表达自己独在异乡,心中无限的惆怅和思乡之情。这首诗也从侧面说明了古代“春运”“回家难”的现象。到了唐代,诗人王湾更是留下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千古名句。

  为了解决薛道衡、王湾这类“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尽量不在过年时安排公务人员外出。而外出谋生者、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上路,避免延误了回家的时间。

  交通情况如何?

  秦朝出现轨路形同现代的铁路

  “回家难”的背后其实是“行路难”,也就是道路交通不便。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殷商时代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在安阳殷墟考古中就发现了大量车马坑。到了秦代,中国的陆路交通水平突飞猛进,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全国性公路网,这给“春运”提供了便捷。除了驰道,秦时还有直道、轨路等。这里所说的轨路,便是当时的“高铁”。

  当然,那时的轨道非铁轨,而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非常快。

  秦代有“高铁”这一惊人结论是有现代考古依据的,该遗址位于今河南南阳境内。轨路的存在让《史记》中所谓“车同轨”有了新的解释。

  需要说明的是,秦代修建公路网并非出于民用需要,而是出于军事考虑,但它对民间风俗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用什么交通工具?

  主要靠畜力车它是中国古代的“大巴”

  影响春运效率的,除了路况以外,还有运输工具。中国不仅是最早修筑高速公路和使用轨道交通的国家,还发明了各种运输工具,史料记载在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车了。

  在古代,长途运输主要靠畜力车,它是中国古代的“大巴”。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工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

  畜力车也分好多种:轏(音同栈)车、辎车、安车、辒(音同温)车、轺车、传车、兵(军)车等。普通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有轏车、辎车等。轏车是一种轻便车,结构简单,车体材料档次也低;辎车则是大货车,送人时变成了大客车;安车就比较高级了,是官员或“VIP贵宾”乘坐的,相当于现代高级小轿车;辒车是一种卧车,有窗,可调节车内温度,这车子相当于现代豪华房车,是“总统专车”,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不属于古代春运工具。

  要花多少钱?

  李白从长安回江油老家路费要花去大半年收入

  现在买个机票回老家,贵的也就2000块钱左右,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承担得起的。

  但是古人回家过年的路费太过惊人,公务员年薪的一半都不够付个路费。

  根据《唐六典》记载,唐朝雇个驴车装满一车行李,走100里地的路费是900文钱,如果走的是山路,车费会上涨到1200文。

  李白的故乡是四川江油,如果他从首都长安回老家江油去过年的话,全程足有1600里路,中途还得跨越秦岭,再加上吃饭住宿,路费肯定超过15000文。而李白担任过的最高官职是六品翰林,年薪不过24000文,回趟家要花掉大半年的收入。按购买力来估算,15000文相当于现在人民币6万多元,而今天西安到江油的火车软卧票才250元钱,古今路费相差240倍。

  除了路费贵,行李也是很大的负担。现在回家过年,有两个拉杆箱怎么都够了。古代出远门因为路上饭馆旅店少,这锅碗瓢盆被褥什么的都得带上,甚至连夜壶都是必需品。

  当然,时间成本也不容忽视。

  公元1061年,54岁的欧阳修春节回家,为父母扫墓,从河南开封到江西永丰,不过7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车船奔波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宋仁宗特批欧阳修三个月的假期,回家过年。

  有没有“统一定价”?

  唐代设最高和最低限价连里程速度都有规定

  为保证节日运输,中国古代有官办、商办、民营三类交通体系,不论哪一种都是要收费的。节假日时,客运和物流费用会比平时贵一些,但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如在唐代,商业运输便有一个全国统一价,并设有最高和最低限价,连里程速度都有详细的规定。

  据《唐六典》所记,在速度和里程方面的标准是这样的:陆路运输,马行每天是70里;步行和驴行是50里;车行是30里。若走水路,货船逆(黄)河,要上行30里;逆(长)江上行40里;其他河逆水上行45里。特殊情况可上报水政部门,酌情减少。

  费用方面,如果车载1000斤,走100里,运费是900文;每驮l00斤,走100里,运费是100文;走山坡道路,运费是120文。但即便走的全是山路,要价最高也不能超过150文;但走平坦道路时,费用再低也不能低于80文。人背、扛、抬,二人顶一驮收费。黄河和长江以及从幽州(今北京)至平州(今河北卢龙)上水16文,下水6文。其余的河上水15文,下水5文。

  上述是日常物流的价格,如果是春运,价格会有所浮动,但基本稳定。(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5古代“春运”有“大巴”和“高铁” 2025-01-22 2 2025年01月22日 星期三